[健康生活]端午·龙舟·道滘咸粽
女人花 TO: 2013-6-10 09:17
&:12273+
  五月节:各有各精彩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流传在江浙一带的童谣,反映了中国人对年节的重视。而“重视”一词则常常体现在“吃”之一道上,以粽子而言,各地的吃法也是各有各精彩。
  
   以厦门来说,有肉粽、红豆粽、花生粽、碱粽等。其中肉粽四季都有,闻名各地,尤其驰誉台湾以及东南亚。碱粽是厦门特有的品种,有来自石码的,有厦门本地的。平时罕见,端午节期间才有,是应时名点小吃。 往日,厦门洪本部有家店名叫“泉三”的,所制的肉粽特别好吃。不少回乡华侨都喜欢品尝,离厦出洋时,常用“红漆篮”装着肉粽,乘飞机捎往旅居地,让亲友分享。
  
   而老北京人在习惯上将端午俗称为五月节,这个称谓是从黄河上游传来的,至今,连广东的客家人也是同样的叫法。因为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一年中之“午”月,五日为“阳辰”,亦称“端阳”。故初五日作“端午”。中国唐代以前有便有“端五节”、“重五节”之称,因唐太宗牛门为八月初五日,为避“五”字之讳,故改“端五”、 “重五”为“端午”。据《康熙大兴县志》载:是日京城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已嫁之女行归宁,故又称“女儿”节。
  
   而流行于山西一带的风俗除吃粽子外,妇女和孩子们都喜欢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鸡心、葫芦、樱桃、桑椹,以及小猴、小虎形状的手工艺品,或用丝线缠成小小的粽子,端午节时和香包一块儿,选出一两件挂在胸前。认为这样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阳正午时,把它扔掉,称谓“扔灾”。
  
   各地的粽子形状都不一样,有二角粽、银锭粽、菱粽、角粽、秤锤粽、小脚粽、枕头粽等等的形状。去年六月在广东佛山市博物馆举办的“粽子博览会”上,陈列了佛山志锋龙粽、肇庆裹蒸、四邑牛角粽、中山芦蔸粽、广西杷叶粽、浙江徽州伏箬粽、台湾烧肉粽、槟城娘惹粽以及日本粽、泰国粽、新加坡粽等中外各地一百多个品种的粽子。


  咸粽绝对是古已有之。因为道滘是水乡,每年的龙舟节必有隆重赛事,粽子是屈原时代的遗产,大行其道在这个地方也是必然的。
  
  我让道滘美食所折服的恰恰就是粽子,虽然广东各地都有名粽历世,但出品之精当属此地。咸粽一直以来品质并不退化——这与其它地区的名产现状不太相同,全赖于当地人对饮食的追求:并不当作是个商品,主要是饱我之腹故以精致为上。但这种精致对于商品化难以达标难以发大来做——所以要吃好粽只能亲到道滘来一尝号称天下第一粽的境界。
  
  选上好糯米浸泡过夜反复淘洗,本地猪五花大肉用香料精盐腌好,而包粽的叶子是当地的新鲜青竹,连绑扎的材料也得讲究乃珠三角特产的“咸水草”,本身带有香气。煮粽多是用木柴,小火六七个钟在大铁锅里慢慢地咕嘟,香气与白雾一直飘逸到河的对岸。
  
  唔,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内里的咸蛋黄,真正的画龙点睛之处在于此。咸蛋黄是为做粽子特晒的,据说要把它从咸蛋中取出晾在簸箕上反复两面晒干,这样咬下去才香艳动人!好的出品是看不到除了糯米、绿豆与蛋黄外的任何其它东西的,米团软滑微黄带有莲子与粽叶的清香,但猪肉的甘鲜则又分明排除了多数粽子沉甸甸的填肚感觉。名为咸粽而食时必得蘸白糖,这种咸咸甜甜的感觉让人一尝就知是珠三角之风。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女人花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