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你知道随州是怎么走过来的吗?
花语杰 TO: 2013-6-10 09:16
&:12117+
随州人都知道随州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但是她的历史脉络到底是怎样的呢?现简索如下,与你共享。

史  前
                     
    据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远古人类在随州生息劳作。
    大约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农部落在随州一带繁衍生息。开创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之先河,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演进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夏、商、周时期
                     
    夏朝建立前后,即尧舜禹时期,随州一带乃至整个长江中游都是三苗的居地,而随州地区处于三苗的北疆,因而在夏人同三苗的斗争中,随州成为双方的争夺的要地,尧舜禹也由此同随州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殷商时期,随州乃至整个江汉地区被称作“南土”。
   周王朝时期所封的汉东诸侯国中,随国是汉东姬姓大国。随国至迟春秋晚期已立国,或许更早些,其国祚延至战国,随国之灭年代约在公元前328年前后。
                       
                              秦 汉 时 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随县隶属南阳郡。
    东汉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曾在县城东郊筑台读书。
    新朝天凤四年(17年),荆州大饥。王匡、王凤在随州境内的大洪山发动绿林军大起义。
    地皇三年(22年)秋七月,平林(今随州市柳林镇古城畈)人陈牧、廖湛在平林起兵响应绿林军,号称“平林军”。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太康九年(288年),晋武帝司马炎封宗室司马迈为随郡王,称随国。
    太安二年(303年),义阳(今随州市境北)人张昌聚饥民起义,立刘泥(丘沈)为帝恢复汉朝。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周明帝封杨忠为随国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阐晋封左大丞相、随国公杨坚随王,建随国,领20郡。
                                  隋 唐 时 期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废黜静帝宇文阐,代周称帝。他以自已曾受封于随,以随为国号,但忌恶“随字”带“走”旁,又有随从之义,便命去“走”为“隋”。把历史上郡国名称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王朝的国号,这是唯一的一次。
   开皇元年(581年),随州改为“隋州”,隶属汉东郡。
   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平定西北后,挥戈东征,攻克襄阳樊城,随州总管徐毅风大势已去遂举州降唐。唐朝以皇帝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公主夫婿王裕出任随州刺吏。
   贞元十五年(799年)唐朝将随州由下州升为上州,这是唐后期随州经济政治地位上升的标志。
    乾符四年(877年)八月,王仙芝(亦说黄巢)义军克随州,嗣后义军撤离随州城。
                           宋 元 时 期
    乾德五年(967年),按军的建制改随州为崇义军,后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避讳改为崇信军。随州为宋的军事要地。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随由崇信军改为随州,并划为上州。
    元佑元年(1086年),重修唐代灵峰寺(俗称洪山寺)。少林寺僧报恩和尚为洪山寺住持。金兵南下,寺院受损,部分僧侣迁至武昌东山寺,改东山寺为洪山寺(今称宝通禅寺),易名为小洪山。
    淳佑十二年(1252年)二月,数万蒙古兵攻随州。
    至正十一年(1351年),随州梅丘里玉沙村(今柳林镇古城畈)人明玉珍,聚千名饥民于现光山、青林山筑寨起义。1362年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王朝,年号“天统”。
                             明 清 时 期
    洪武二年(1369年),守御抚李富等始建随州砖城,随州古城为土城(外城),砖城(内城)。土城为元代建造,设聚奎门、汉东门、玉波门等八个门。砖城设东、北、西门和大小南门,均建有门楼。南门城楼设有钟楼。建造敌台23座,女墙950座。成化年间修挖城濠,弘治年间又筑护城堤。经历代修筑,随州古城的整体形态从高处窥视颇似古编钟形状,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一绝。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取随州,任汪鹭为随州牧。后义军撤离随州。

嘉庆元年(1796年)襄阳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女)率众起义,与清军激战失利后撤离。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太平军范川部攻克随州,筑城据守。十月一日,清军施计,授意太平军叛将刘维桢,借英王陈玉成之命骗义军出城,州城失陷。
                              民 国 时 期
    1920年2月张绍书、陈忠农、周耀先等进步青年,在烈山书院成立“随县新文化协进会”,宣传科学和民主。

1926年10月4日,中国共产党随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厉山镇成立,李彩奇任书记。
   1927年秋至1928年2 月,中国共产党发动随北武装暴动成功,建立了祝林、青苔、吴山三个工农武装割据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县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939年10月4日,李先念率部开进随南洛阳店、柳林店、古城畈一带,司令部进驻九口堰(孙家大湾)。中共鄂豫边党委成立,李先念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司令员。
   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鄂豫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任命李先念为师长兼政委。4月5日,李先念率全军将士在九口堰通电就职。
   1941年9月,中共鄂豫边区负责人陈少敏在随南县开展兴修“千塘百坝”的水利运动。
   1948年1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独立团第一次解放随县城;6月4日,汉江独立旅第二次解放随县城;12月17日,解放军民在成功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五次“扫荡”后,第三次解放随县城。随即投入了巩固解放区和全民性的支前工作。
   1949年5月16日,随县人民政府成立,李必烈任县长。同时成立中共随县委员会,韩国治任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县城举行了3万余人的庆祝大会。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前后有2240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县各界人民群众捐款24.7亿元(旧人民币),购飞机一架,大炮一门,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
    1952年,随县划属襄阳专署。
    1954年7月,随县遭特大水灾。月雨量达598毫米。沿河地带被洪水洗劫一空,西从安居、东至淅河、北起两水沟一片汪洋。
    1957年1月,全县第一座大型水库黑屋湾水库开工,至次年4月24日枢纽工程竣工。     

1958年,全县出动20万个劳动力,封江口等6座大型水库和500座中小型水库同时上马。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以《旭日东升》为题拍摄了随县水利建设实况。
    1958年在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严重泛滥。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按月发工资。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随州组织5个车队,日运大米10万公斤,支援武汉和北京。1959年10月1日,随县粮食局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23日,国务院奖给随县粮食局“先进集体”锦旗一面,《人民日报》以通栏套红载文发出向随州人民学习的号召。1959年冬至1960年春,全县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出现浮肿、干瘦病流行和人口的非正常死亡。
   1960年2月19日,《湖北日报》头版发表题为《叫水替人干活》社论,号召全省学习随县水利建设经验。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视察随州;同年,湖北油泵嘴厂、县火力发电厂动工兴建。
   1961年11月5日,随县火车站开始营运。
   1965年5月22日,厉山王岗农用飞机场建成。
   1966年,湖北齿轮厂、湖北随县棉纺织厂、随县府河化工厂、随县化肥厂、湖北环潭汽车修配厂在随县破土动工,并于1970年建成投产。一批国有企业的兴建为随州市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夏天,在擂鼓墩发掘了战国初期曾侯乙墓葬。墓中出土编钟等乐器、青铜礼器、兵器等珍贵文物15400余件,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1979年11月16日,国务院(1979)269号文件批准建立随州市。次年7月1日实行县、市分设建制。
   1980年,县插秧机厂全国统型机动插秧机单机质量合格率达99.7%,被评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名。
   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1983)164函决定,随县并入随州市,为省辖县级市,计划单列,由襄樊市代管。
   1983年,由市农业局农业专家钱自强等人研究的杂交稻“两段育秧”技术在殷店镇万亩杂交稻高产示范区推广,创造了当年2.8万亩杂交稻亩产1268斤的高产记录。
   1984年10月,国家主席李先念为九口堰革命陈列馆题字:“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
   1984年10月1日,《随州报》、随州电视台、随州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创刊、开播。
   1985年8年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随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取得显着进展,一个工农并举、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网络式的经济格局已见雏型。  
   1990年,随州的粮棉油肉和总产值进入 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综合实力占全国第二十一位。
   1992年6月,随州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专程赴会祝贺。

1993年3月,随州市专用汽车底盘联营配套集团成立。该集团以省专用汽车制造厂为龙头,联合湖北齿轮厂、二汽随州车轮厂等六家骨干企业和33家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年生产改装车1万辆和3万辆汽车底盘能力,改装车生产占全国县市第一名,使随州成为闻名全国的汽车改装城。
  1994年元月,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座。
  1994年2月,湖北铁树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从而拉开全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序幕。
  1994年11月,省政府决定原属襄樊市代管的随州市改为直管市,享受地市同权待遇。
  2000年7月,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百分百随州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花语杰上传发布,不代表《百分百随州》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