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曾侯乙编钟安然乔迁
SCORPIO TO: 2013-6-10 09:05 阅图
&:115213+
W020070908221684841727.jpg

  图为:齐心协力搬运编钟 记者朱熙勇萧颢摄
  图为:小心翼翼拆卸钟架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毛光勇 何君辉 通讯员喻少柏) 昨日,8:30。改写中国音乐史的古老编钟前,一群人默立。其中一人双手高举酒杯,祭告天地。此时,只剩下编钟的空荡馆殿里,升腾起他们对古楚先民智慧的景仰和敬畏。
  这不过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在省博工作人员心中,编钟神秘而神圣,他们敬爱深沉。
  拆卸、搬运随即开始。三四十人忙到傍晚6时,65件编钟和所有组件,全部住进省博综合馆为它们准备的《曾侯乙墓》陈列厅。
  这是编钟从出土地随州移居省博后的第四次搬家。
  被请来担任技术指导的退休专家李敦学介绍,第一次在1978年,编钟首次亮相老陈列馆东部;1988年,仍在老陈列馆中部,专修了一个展厅,编钟第二次搬家;1999年1月,编钟馆建成,编钟再次搬家。
  四次搬家,编钟的陈列场所越来越大,省博馆殿轩昂成群,成为湖北的文化窗口、江城的一道亮丽景观。
  穿越2400多年浩远时空,曾侯乙编钟再次拆装。工作人员都小心翼翼,轻搬轻放。省博党委书记黄勤说,他们正与这些精美的青铜乐器一起,在见证历史、创造历史。
  拆卸有讲究
  “老大”和“老幺”
  曾侯乙编钟中最大的一口重达203。6公斤,最小的只有2。4公斤。
  昨天的拆卸,第一个拆下的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幺。
  负责此次搬迁工作的马业平介绍,他们从中间一层最中间的那口钟拆起,理由是,拆起来最方便、简单。
  编钟的拆卸筹划周密,按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编钟分3层悬挂。拆下中层的所有编钟后,然后拆上层,再拆下层。记者在现场看到,最后拆的是那口最重的编钟。
  搬运靠武警
  “大力士”与大力士
  曾侯乙编钟呈“L”状分布,加上钟架共有近5吨。“L”型的3个端点各有一个支撑柱,有趣的古人将支撑柱铸造成一个个双手托举的武士。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
  全套编钟都置于玻璃罩中,拆卸、搬运全靠人力,容不得半点磕碰。谁来搬?10位武警战士是专门请来的大力士。
  中层编钟一个重达百斤。战士们不在话下,一人一个抱上抱下,放进拖车。下层编钟就要他们联手了。记者看到,拆卸最大的那口钟,除有3名专业人员解扣脱钩外,5位战士双手牢牢钳住钟把、钟口。编钟卸下后,他们抬着挪动位置,脚步砸得地板咚咚作响。太重了!
  铭文记憾事
  最大的编钟无迹可寻
  编钟一个个拆下来,再装上去会不会弄错位置?马业平说,不用担心,编钟的悬挂横梁上有标注位置的铭文、纹饰。
  马业平介绍,横梁和编钟上的铭文记载,曾侯乙下葬时,楚惠王送来一口镈钟。曾国为表尊重,将镈钟悬挂在下层中间最显眼位置。原本挂在此处的编钟向左“让位”,“挤掉”最大的编钟。那口钟比现有203。6公斤的这个钟还大,因为没有同时陪葬至今下落不明。
  他说,“缺席”的大钟导致这套编钟的音域略微缩小,是个遗憾;好在那口镈钟纹饰非常精美,超过所有编钟,并且清晰记录了这段千年往事。这也算是一种最好的补偿吧。
  入室先沐浴
  青铜套焕然一新
  编钟中层悬梁两端套有3个青铜套,雕刻着凤鸟、花瓣及龙纹等图饰,乍看去形似“蛟龙摆首”,煞是好看。
  “正因为它们平日里悬挂在高处,再加上都是镂空花纹,清洁成了大难题。”省博文保中心主任周松峦说,“编钟的其他部件都清洗过了,趁这次机会,也要让这些青铜套好好洗个澡,再住进新家。”
  “沐浴室”就设在综合馆后门。工作人员将青铜套放进大塑料盆,并用特制药水一遍遍地“淋浴”,清洗干净后还用吹风机吹干。半个小时后,所有青铜套焕然一新。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SCORPIO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13 条评论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