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编钟体检每个钟最多只能敲三下
威兔 TO: 2013-6-10 09:05 阅图
&:132710+
W020070903226143288464.jpg

图为:大钟斡旋处的猴头装饰


W020070903226143289545.jpg

图为:大钟甬把顶端精美的图案


W020070903226143430368.jpg

图为:摄影师为编钟拍摄图像资料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何君辉 实习生吕傲傲子 通讯员喻少柏
  大钟沉沉声如磬,小钟细碎凝秋露。大小呼应天籁和,夫子沉醉食无趣……
  公元前433年,楚惠王熊章为报救父之恩,为曾国君主曾侯乙送去一套钟。时隔2440年,这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乐音穿越历史时空再次响起——省博工作人员为这套编钟进行了一次“大体检”。
  从拍照到录音,这次体检是要给将搬家的编钟制作一套数字化档案。
  昨日,参与这项工作的省博专家告诉记者,为这件珍贵文物录音有严格规定,每个钟最多只能敲三下……
  
为编钟建档为情感找家
  “明年是曾侯乙编钟出土30年。这些年来,有关编钟的学术着作数不胜数,但关于它的详细档案却亟待完善。”省博综合馆《曾侯乙墓》陈列负责人张翔,是本次“体检”的“主检官”。
  从学术上来说,体检将为专家再次提供近距离接触编钟的机会;从保护上考虑,必须全面查清编钟是否有“小恙”或“内伤”;在即将布展的《曾侯乙墓》陈列中,也需要完备的声音与图像资料……
  张翔说,为编钟“体检”有多重需要,也是省博人情感上的一种渴求。他1991年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原本研究西方音乐的他,来省博当了一名编钟“守护者”。“十多年来,与所有工作人员一样,我对编钟的感情已胜似亲情。为编钟建档的想法酝酿许久,终于等来了这次难得的搬家契机。”
 
 体检的三大法宝
  这次给编钟做体检所用的仪器,都是高科技、高性能产品。
  法宝一:定向话筒
  给编钟采音,用的是从德国进口的高灵敏度定向性话筒,它不具备任何修饰音功能,以确保采集到的编钟乐音“原汁原味”。
  法宝二:数字录音机
  录音采用传统数字录音机(简称DAT)与数字音频工作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传统数字录音机借助微型磁带制作出编钟每一个乐音的母带。而数字音频工作站则是“一条龙服务”,可一次完成录音、编辑、缩混等全部音频制作过程。其声音分析、采集的多套软件,均由相关国际组织无偿提供。
  法宝三:高清数码相机
  高像素、多功能的数码相机,让编钟的每一处细节纤毫毕现。对编钟的不同角度,工作人员采用不同规格的高清数码相机进行拍摄。
  
艰难的“三锤定音”
  给编钟做体检是一项繁琐工程,大大小小65口钟,不仅要给每一口钟录音,还要仔细检查钟体内外,连一块泥痕都不能放过。
  工作人员从去年底开始准备,今年夏天正式开始体检。为不影响游客参观,体检安排在每日傍晚闭馆后进行。“为了不受干扰,给钟录音时要把所有空调关掉。”张翔说,后勤和保卫工作人员,常常在又闷又热的玻璃罩中,陪伴他们加班至次日凌晨。
  因为编钟是珍贵文物,对敲击次数有严格限制,每口钟最多只能敲三下。如何敲、敲哪里?古乐器调音专家余文扬说,他们常常讨论几个钟头后才下锤子。
  拍摄也是一项大工程,从甬(钟把)上的每一条红铜嵌错纹饰,到钟体上的每一处铭文都不能漏掉。摄影师郝勤建为每口钟拍了100多张照片,经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观众将亲手“奏响”编钟
  编钟的“体检结果”,将在综合馆《曾侯乙墓》陈列中得到展示。观众可通过按琴键与曾侯乙编钟互动。
  据介绍,展厅内将设置5台立体键盘,观众一弹琴键,大屏幕上相应音阶的编钟就会摆动,所发出的声音正是此次采集得到的编钟原音。
  除了“弹奏”编钟,观众还可亲自模拟“敲击”编钟:利用激光全息影像技术合成的三维立体“编钟”将悬浮在空中,观众不仅可在空中“触摸”它,还可通过“敲击”,聆听到美妙的乐音。
  
资料链接
  曾侯乙编钟曾被这样敲响
  曾侯乙编钟自1978年出土以来,仅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用原件演奏过寥寥数次:
  1978年,出土不久的曾侯乙编钟在随州炮兵礼堂进行汇报演出;
  197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参观省博时举行汇报演出;
  1997年,音乐家谭盾在省博录制香港回归庆典序曲《交响曲1997:天地人》。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威兔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10 条评论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