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省博镇馆之宝编钟搬家
荆戈 TO: 2013-6-10 09:04 阅图
&:8065+



武警战士和工作人员正在搬运拆下的编钟 本报记者 柯皓 摄

部件太重请武警帮忙 下周在新馆组装 “十一”与观众见面

  昨日,省博物馆内享誉世界的曾侯乙墓编钟被拆卸成零件,再一件件搬进宽敞的大房子——省博新落成的综合馆内,并将下周在新馆组装;“十一”黄金周可与观众见面。从此,这一省博“镇馆之宝”挥别居住近9年之久的编钟馆。

  摘下一口钟最快不到10秒

  昨日上午8时许,省博编钟馆内,随着位于钟架中层的一口甬钟被摘下,编钟搬家工程正式启动。在这之前,该馆其他文物已基本上全部迁往新馆。
  要给庞大的编钟搬家,可不能一股脑全搬走,先得把所有零部件一个个谨慎拆分,再一件件搬运。据编钟拆卸负责人马业平介绍,整套编钟除65口钟体外,挂钩、立柱等其他起悬挂或支撑的“附件”也达320件之多,拆运过程异常浩繁庞大。
  省博物馆书记黄勤介绍,全套编钟共分上、中、下3层,拆卸过程一般先拆钟、再拆钟架。拆钟根据“先易后难”原则,从中层开始,再拆上层和下层。
  9时许,安放编钟的巨大玻璃罩内,20余名工作人员及武警战士将编钟拆卸完毕:挂钩、钟体,到铜人立柱、钟架……
  “拆卸过程可以向人们展示,编钟的结构是多么的科学而巧妙。”现场指挥拆卸的省博老专家李敦学介绍说,整个编钟拆卸工程的最主要部分,是将65件钟体从钟梁上一一摘下。
  记者看到,摘取最大的几口甬钟时,工作人员先从名为“爬虎”的一对挂钩上方抽出一道插销,再拔掉一道固定用的横销,从而使挂钩分离,将钟体摘下——工作人员十分熟练,拆一口钟的全过程,最快不到10秒钟。
  编钟为何要利用挂钩、插销等悬挂?据了解,因为编钟主要靠振动发音,这就要求钟体和钟架之间的接触面越小越好——采取这种方式悬挂,不仅牢靠,还十分科学。
  一名现场工作人员感叹,古人设计编钟时的心思之精巧、考虑之周全,令他们在拆卸中惊叹不已。

10名武警参与拆运

  取下的钟体,先按原悬挂顺序依次摆放在地面上,工作人员再如对待婴儿一般,用软泡沫将钟体包裹好,放入推车运走。同为编钟,但65口钟体大小轻重悬殊:最大的一口重达203多公斤,最小的仅有2公斤多。运输工具也因此不同:小钟用柜式推车拖运,大钟则用平板推车运输。
  “编钟的拆和运,都只能打‘人海战术’。” 编钟拆卸负责人马业平说,虽然省博规定“非专业人员不能接触编钟”,但因其为青铜铸造,仅全套编钟就重达2500多公斤,且搬运机械无法进入狭小的玻璃罩内,所以此次专门请来10名武警战士参与拆运。

359公斤铜人需6个壮汉抬

  全套编钟中,最重的不是那口203多公斤的大钟,而是一个立柱铜人,它有359公斤重。之所以这么重,是因为它位于曲尺形钟架结构的拐角处,在全套编钟中要起“主心骨”的作用。要搬动它,需要五六名壮小伙呢!几名武警战士搬得汗流浃背、满脸通红。
  “这些铜人是真正的‘大力士’,他们以力拔千钧之势,举着这些编钟整整屹立了2000多年……”马业平饱含感情的介绍,引起在场人们会心的微笑。
  但编钟搬运中难度最大的,却不是这一立柱铜人,而是长达7米多的钟架大横梁。铜人还可用电瓶车运输,但横梁却因其身长体重,连电梯都进不了——结果,只好由10名武警战士和一名老专家将其从“老家”扛至“新房子”。
  文物搬家后,编钟馆将被改造成为省博的临时展馆,“八艺节”期间将举办天津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

【小知识】

除其中一口编钟其他全为原装

  据省博专家张翔介绍,这次搬家的编钟除其中一口钟体出土时已坏掉,为后用钢复制,以及钟架为复制外,其余全部为“正版”的曾侯乙墓出土原件,价值连城。
  黄勤说,编钟已出土近30年,此前先后搬过几次家。另外,省博曾为陕西黄帝陵、台湾、湖北随州复制过编钟,对编钟的拆运已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自1999年迁入编钟馆以来,这还是8年来首次搬家。为确保国宝万无一失,省博对此次编钟迁运路程精心设计,事前周密布置、反复论证。
  此次搬家同时,还将对整套编钟进行“美容”:6日,省博已赶在拆卸前对编钟钟体进行保养;昨日,还将用酒精擦洗钟架、铜人立柱等,使这套国宝重绽光彩。

【意外惊喜】

铜人原有彩绘外衣

  昨日在拆运现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为一个刚拆下的铜立柱从不同角度细心拍照。省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编钟体检的一部分。此次体检主要采取拍照、录音等方式,为期约3个月,目的是为给编钟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档案。
  “我们发现,铜人原来穿有一身彩绘衣服。”一名负责人介绍,体检中从立柱铜人表面一些痕迹发现,它们原先并非现在所看到的纯铜外表,而是身披一套漂亮的彩色衣服,并嵌有绿松石等。

编钟内腔不对称

  另外,省博专家还发现,有几件小编钟的钟体内腔并不十分对称,却仍能发出美妙的“双色音”。此前,学界多认为,一件编钟之所以能奏出互不“打架”的两个音,是与钟腔对称性密切相关:只有对称性好的钟腔,才可以让音律和谐,这一新发现否定了这个论断。

本报记者 望隽 通讯员 喻少柏
百分百随州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荆戈上传发布,不代表《百分百随州》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