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随州人必看:现当代学术界随州曾都籍名人(下)
女人花 TO: 2013-6-10 07:58 阅图
&:8423+
胡德坤(1946— )   历史学家。1964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1969年毕业。1970年留校任教至今。1980年11月至1981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91年10月至1992年10月在日本创价大学文学部做访问学者。1988年晋升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常委,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会长、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历史》杂志编委、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湖北省世界史学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日战争、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曾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合着)、《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史(1931—1945)》(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大陆第一部中日战争史着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性社会进步》(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历史进程》(主编)、《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合着)等着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1年胡德坤为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治平专着《第三只眼看随州》作序。2008年3月被聘为随州市政府首届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

陈 彦(1955— )  学者。旅法华人。1981年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研究生毕业。1982年任教于武汉大学。1987年获巴黎索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执教于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巴黎东方语言文明学院、巴黎第七大学。现任职于法国国际电台,法国政治与思想史研究中心。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2005年中欧论坛主要发起人。陈彦被称为继法兰西学院程抱一院士之后中法文化卓越的摆渡人。在法国汉学界,陈彦以理性和思想性着称,具有一定影响力与行动力,是中欧文化交流的积极观察者与推动者。 陈彦赴加拿大讲学,主持会议者打出的欢迎词是“与陈彦一起思考中国”。法文《当代中国思潮丛书》、法国L'Aube出版社《同中国一起思考》法文丛书、三联书店《法国当代思想新论》中文丛书主编,着有《中国之觉醒——文革后中国思想演变历程》、《穿越中国当代思想世界的旅程》(法文)等,译着有《新汉文化圈》等。《南风窗》2005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2001年8月9日,陈彦应曾都区政协邀请回随在烈山宾馆礼堂举行国际形势报告会,就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和在世界新的格局下的中外关系、台湾问题、周边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随州市海外联谊会2004年6月成立后被聘为该会理事;2005年12月参加随州市“手拉手助孤行动”。

李 辉(1956— )  作家,出版策划人,高级记者。西城人。随州一中校友。1974年高中毕业后到大洪山茶场插队。1977 年参加文革后首届高中考,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着名学者贾植芳。贾植芳为“七月”派作家、“胡风集团”骨干分子,李辉由此结实大量老一辈文化名人。在大学期间与陈思和一起进行巴金研究。1982年毕业后到《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文学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沧桑看云》、《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在历史现场》、《和老人聊天》、《封面中国》等,译着《走进中国》、《枯季思絮》等,主编《历史备忘书系》6种,《金蔷薇随笔丛书》20种,《沧桑文丛》24种,《人踪书影文丛》多种,《大象人物聚焦书系》、《大象人物自述书系》、《大象人物日记书系》、《大象人物书信书系》(计划共10年100种)。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5卷本《李辉文集》。1997年其随笔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传记《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与李存光、陈丹晨合编)获2004年中国图书奖;2007年4月,李辉因发表“封面中国”系列作品被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评选为“2006年最佳散文家”。2001年李辉为随州青年作家张启涛短篇小说集《雨季》作序;2004年12月受邀回随参加随州一中70周年校庆活动。

欢迎补充:EMAIL:hbszr1219@sina.com百分百随州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女人花上传发布,不代表《百分百随州》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