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明玉珍屯兵寨和随州历史上的山寨文化
kingoma.cn TO: 2013-6-10 06:24 阅图
&:7796+
明玉珍屯兵寨和随州历史上的山寨文化

    随州,因其重要的交通位置和复杂的山川地势,成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又因此而战事频繁。军事家在重要的关隘、山头修寨,防御和屯兵;居民也看重修寨而躲避兵匪。这些建筑物在社会稳定时期又被用来作为寺庙,既可满足善男信女的求神拜佛、烧香还愿,僧人居住可维修房舍。因而形成随州历史上的寨庙合一现象。
明玉珍和青林山  
据清同治《随州志》记载:“青林山在南百里。旧志云山木苍翠故名。顶有石垣,元末兵乱,平林明玉珍率乡人结屯相保于此,当即其遗寨也。”(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82页)
青林山,距随州市区南35公里,海拔570米。东侧约1公里处为白林寨主峰(海拔574米),两寨成南北一线。系柳林、何店、洛阳三个乡镇的交界处。山脉全长十七公里,顶有石垣,全用桐油、石灰砌成,为旧寨遗址。青林寨现存房屋遗址有主体建筑4处5栋,皆以地势情况而为东南门向。墙壁残存高度最高处约5米。白林寨有房屋遗址3栋,在残垣中有清同治二年立“永远千秋”、“功德无量”石碑各一块,记叙了房屋及寨墙的修筑历史、原因和经过、经费来源及开支情况。在两个山头的周围,以山势修筑了围墙,围墙全长约5公里,围墙内均匀的分布着十几间小房屋,可能为守寨军士的哨所。围墙尚有残存部分,底宽最厚处约1.5米,面宽0.6米,最高处约4~5米。地面建筑物除残垣外还有东寨门,系特厚栗木撑托,尚为完整。
    在当地,居民大多称之为青林寨、白林寨,或简称为青白林寨,青林山的称谓只见于地图、志书等印刷品中。在山寨附近,有旗座石、棋盘石、练兵埫、跑马岗、竹林泉、红藤冲等地名和故事。
青林山屯兵和避乱的历史悠久。据白林寨残垣中的碑文记载:“自汉姚期兵屯于此山,嗣是代代居人,倚为保障。宋元以来,皆为修理,盖山高而险,避乱者视为安乐之窝,良有以也。”姚期为汉光武中兴名臣之一,他在此屯兵的具体细节尚待考证。元至正十一年辛卯,汝颖兵起,“玉珍与里中父老谋避兵。父老曰:‘足下素刚直,能集壮勇保全乡里,众所望也’。玉珍于是召集乡人,得千余,屯于青山,结栅自固,众推玉珍为屯长。”(《洪武实录》)至明末流寇日起,乡贤周宗成于青林山结义寨练乡兵合郡赖以求避者甚众。(参见《大洪山志》)
随州历史上的几次修寨运动
随州居民的修寨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就是汉代的姚期屯兵青林寨开始了。可以想象每次国家大的动荡,外地军队入侵随州境内,都会造成一次修寨运动。
从文献记录上看,随州境内的这种建筑是很多的:
“双峰山在东北一百六十里。上有古寨曰双峰寨,盖昔人屯戍处。”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88页
“鼓台山在东北一百九十里,上有擂鼓台。山麓有东西二寨旧传乡人结寨御贼台其鸣鼓惊众处也。”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88页
“方城山在东北一百六十里,外峻中坦可容数万人,以沿岭有戍城旧迹得名。”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89页
“雷公山在东北四十里,其上有古寨遗址、泉源二泓,山半有洞曰雷公洞。”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85页
宋代的“鸭山在东北百里,高五里许,前有山寨。宋史孟宗政破元将完颜赛不于随州鸭儿山,擒其妻弟王丑汉即其地也。西北有古寺,高七里许又有鸡冠垛,西有玉皇顶,即添水河所出也。高皆与寺岭相等埓。”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87页(孟宗政:宋代随州荐辟,知襄阳府。)可见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攻守战。
元末就有明玉珍在青林山结屯相保。
明洪武元年“七月卫公邓愈伐随,元右丞王诚降。九月入大洪山克老马刘寨命白圭为随州知州。”(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292页)
清“咸丰元年(1851年),红巾贼起。壬子(1852),省城陷,各郡县皆惊而修寨。以故近清陵者修清陵,近白陵者修白陵,曾不敢以稍怠。”(白林寨残垣中“永远千秋”碑碑文)
近代要数日军入侵随州时,当时的全县无论日占区、国民党统治区还是我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各村和大型的自然村都在较高的山头上修筑了寨子,推选有能力的人担任寨务主任负责修寨和组织执勤。
山、寨和寺庙
随州境内有山多有寨,有寨多有庙。
山、寨和寺庙的名称,基本上是山名后缀一个“寨”字,或“寺”字,部分利用寨子建筑物的寺庙改有其他名称。如:青林山--青林寨、辰山--白云寺、现光山--现光寺、双尖山--青峰寨--清峰寺、“玃弩山在北一百一十里刘家河西,高九百余丈,怪石森立,势如跳跃,悬岩飞瀑从空而下注。顶有古遗寨石址犹存。其下有来安寺。”(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89页)“固城山俗称田王寨,在北一百七十里太白山东南,岌岦千余仞岩石欲坠,上有寨垣遗址,盖昔人屯戍所也。”(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90页)
这些众多的建筑物修筑的难度是很大的,一般都是选择在当地最高、最陡峭、最易守难攻的山头上,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钱的富户可以多出钱在山寨上修筑专室,取得避乱时的使用权。白林寨残垣中的“功绩无量”碑碑文记载:“同治元年白陵寨创修庙宇,建妆金象,抬枪大炮,修城做堰,置枪旗火幺,乐善功德名目开列于后:……修正殿庙三间、大炮三杆、招枪五杆、修城造堰木料、火幺、枪旗匠二火食、从力诸般杂费,共用钱一百九十二串三百七三文。总共收功德钱一百五十六串八百,空钱三十五千五百。北边箱房蔡学儒一间、金上全一间南边箱房金钜一间,张正辅一间。贼至除空自居,贼退和尚管业,并无后悔。”吴山镇的瓜皮寨就是因为工程浩大,周边居民不堪重负,称为刮皮寨;
山寨的作用在社会动乱时屯兵、驻防、避乱,在冷兵器加鸟枪、罐子炮的年代还是很管用的。“周宗成字启甯,廪膳生,以子贵。诰封文林郎,学行兼优,性孝友重节义好施予。明末流寇日起,避乱鄂城,城陷负老母携孤侄自乱中出还随。结义寨练乡兵合郡赖以求避者甚众。厥后连年饥馑,复多方赈济乡里,全活者几以万计。晚年身际太平,讲学文昌阁,玉成后进。为一郡之望崇祀乡贤。”(同治八年重修《随州志》1981年再版本第439页)
柳林白林寨碑文载“……适奉母率妻子避居此二陵,真警急时也。四面焚烧民房,此之烟未消,彼之烟旋起,登此山俯瞰之如窥瓮底。且此山西有十九山,鹿耳山,茶山;北有珠宝山,落石寺,以一寨居众寨之中,依倚更觉甚固,虽今春落石,围山诸寨自溃,其逃避于此山者数十户,修此寨之功可胜述哉……”
直到近代,这些山寨仍被利用着。
何店镇吴汪店村于清代建造的慈山山寨,面积120×100米;有两道寨墙,前后相距约25米,石块垒砌,残高约2~3米,厚1米左右。易守难攻。湖北都督施鸿恩(永丰人)为攻打捻军,曾将两门铜炮运至山上,置于寨内。1940年国民党军据守此山头时,遭到日本飞机轰炸。鹰爪山山寨,山顶原有庙宇一座,房屋十余间。因山高道隘,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1942年,国民党军125师在山下撮萁湾驻扎时,曾以一个连的兵力,在山上挖战壕,修工事,据守山头。当年日军搔扰何店时,用飞机、大炮猛烈轰击此山,致使守兵伤亡惨重,幸存无己;山上弹痕遍地。在思乡山寨,外围挖有战壕新四军五师曾在此狙击过日军。现存较好。
三里岗镇万家坪村的陈家冲寨,寨平面圆经约50米;块石寨墙;东西门;剩残垣。寨中有一烈士公墓:1945年,新四军一部与国民党军作战牺牲100余人,民众集遗骸葬于此。
新寨,位于大洪山脉东侧,距随州三里岗镇区4公里,毗邻京山、钟祥。寨墙围在一个高山顶上。寨墙墙体用石头垒砌而成,墙最高处5米,最矮处也达3米。寨内设有南北两门,东南炮楼,有草房51间。1943-1945年新寨被国民党五战区六纵队曹勖(旭)所部利用,将大量的轻、重机枪、步枪、弹药、牛黄弹、炸猛弹、军衣、布匹、日用品囤满40多间屋,重兵把守。1945年10月7日,独立旅一团和大洪山游击支队,二团、三团分别由郎头寨、牛角尖、小阜三个方向向新寨逼进。至11日,江汉部队继续用山炮向寨内开炮。敌军被迫打开南门,弃寨缴械投降,战斗胜利,使新四军五师解放区面积得进一步扩大。
在社会稳定时改为寺庙,烧香拜佛、求神还愿。柳林白林寨碑文载“……修正殿庙三间、大炮三杆、招枪五杆、修城造堰木料、火幺、枪旗匠二火食、从力诸般杂费,共用钱一百九十二串三百七三文。总共收功德钱一百五十六串八百,空钱三十五千五百。北边箱房蔡学儒一间、金上全一间南边箱房金钜一间,张正辅一间。贼至除空自居,贼退和尚管业,并无后悔。……”
柳林镇高岭村五组双尖山清光绪七年《永垂不朽》碑文中说:“随南青峰山有□□祖师禅院,救兵燹卜吉凶,其神岩灵□同治甲戌,余年甫三十,偶登其山,见庙貌巍峨,法像庄严,神前天经诵毕,旋有鸾峰垂前,讲论因果,宣说报应。余不觉动阿父望孙之念,因伏地默祝弟子若得禋祀,有讬家声不堕,愿施田产以助香供之资,今蒙神庇佑,家计渐裕,宗祧可续,因凭四门绅老愿施田产若干,以发前□神祈神圣思荫……”
根据手头资料,粗略统计原随州市寨、山寨名称总处数为287座 分析:
1、根据《湖北省随县地名志》和《湖北省随州市地名志》资料,两地总面积为7171平方公里,则287座山寨(含土寨水寨)得每25平方公里建有一座寨子;
2、寨子密度最大的三个镇:草店21(平均14.3:1/平方公里)、洪山23(平均17.2:1/平方公里)、三里岗26(平均14.5:1/平方公里);可能与当时的人口密度和地形有关系。
3、寨子的类型:山寨:在山头上构筑永久性寨墙、房屋;多在丘陵山区;土寨、水寨:一般在较大的村落,沿自然村挖寨壕注水,取土夯筑土寨墙;有单一的,也有两种兼用的,多在平畈地带。大地主、豪绅在建庭院时已经将这种防御性设施一并施工了。
4、山寨分布的特点:一般建筑在最靠近集镇或较大村落的较高山头。
5、山寨的规模,都是根据当时人口和地形而选定。山寨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要数七尖峰的田王寨:海拔高度为807米,建造于200年前,位于桐柏山北段;外寨墙仅存西南部长约1000米,高约4米、厚约1米;内寨墙绕两个山头,约10余里,残墙高5.5米、厚1.4米,下部有许多不规则了望孔及射孔。前门白色大理石横匾“安和岩”;残存许多石铺房基,一般三间一组,通面阔约10米、进深4~5米;随州志载:“寨垣遗址,盖昔人屯戎所也。”后为当地人抗御外侵之地。百分百随州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kingoma.cn上传发布,不代表《百分百随州》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