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文化遗产选萃——万和“益阳大鼓”
女人花 TO: 2013-6-10 05:18 阅图
&:8937+
益阳大鼓是出现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新兴鼓书样式,它是汇集当地的山歌、孝歌等民间音乐演变而成的一门新的演唱艺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当时的新城地区的说唱艺术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一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演唱艺术形式。
益阳大鼓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0世纪30年代,这种遗留下来的“益阳大鼓”开始在万和、天河口、新城、殷店等地迅速崛起。到1977年,被当地文化部门重新进行搜集整理,对演唱曲调以曲谱形式固定下来,被《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收编,为中国说唱艺术增添了一朵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之花,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曲种完整保存下来。
根据现在所能了解到的资料证实,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的益阳县,这种鼓书就开始盛行。起初演唱“益阳大鼓”时,艺人左手执简板,右手击鼓,书鼓扁平,直径为25——30厘米,厚7厘米左右。说书时将鼓置于山竹制成的三角架上;在当时除鼓书外,还有醒木椅块,纸扇一把,手帕一条,以备演习者根据书情表演各色人物之用。
“益阳大鼓”说书的程式:开堂说书前,先拍醒木静场,再接诗白,诗白之后以“咿呀咿呀哟”衬词润腔,再接唱两句进入故事。
“益阳大鼓”的唱腔有:“起板、平板、嘹子、悲腔、垛子”之分,当时益阳大鼓的演唱者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演唱时讲究穿着气度,身着长衫,头戴礼帽,脚穿“千层底”白底布鞋。演唱者的曲目多为劝善、攀道之类的内容,因此艺人被称为先生。
在发展过程中,益阳大鼓逐步吸收了明末清初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说唱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
就这样,明末清初以后的经典说唱艺术——“益阳大鼓”继续活跃在舞台上,在与各种地方民间艺术的竞争中重新激发出艺术的生机。
另一方面,在舞台演出的竞争中,“益阳大鼓”的艺术元素为各种地方民间艺术所吸收,促成了地方民间艺术的繁荣和的诞生。新兴的“益阳大鼓”,体现了现代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以往“益阳大鼓”的行当和表演体制,同时克服了语言晦涩的弊端,从而赢得观众的拥戴,成为湖北的重要鼓书样式,更是成为当地男女老少的喜好艺术之一。
益阳大鼓这一传统曲艺表演艺术,在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过程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1982年,原随州市文化局举办乡镇特色文艺汇演,“益阳大鼓”被列为重点参演节目之一;在2000年参加的湖北省“楚天群星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奖;益阳大鼓《赞“八荣”道“八耻”》在2006年6月曾都区首届农村特色文化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女人花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