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历史文化名城干的没文化的事
花语杰 TO: 2013-6-10 01:00
&:6768+
去年年底,湖北随州出了一个大新闻,国务院总理批复在历史文化名城随州行政区内又开一块地——叫随县,随之被追捧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县。据说,另弄一个县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国家又在折腾,准备搞省直管县,广水要独立出去,地级市随州市又要成孤家寡人,要保留地级市的位子,必须在曾都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县;二是经济利益驱动,据说国家有个文件,农业县有个补贴,区带有工业色彩,没有这个补贴,广水一独立,随州市捞不到这个国家给的肥肉,就少了一大笔收入,当然不能坐而闲之。这不得不佩服随州人会钻营!

    弄个县就弄个县,干嘛叫随县呢?随州缺文化人吗?随州市政府缺文化人吗?湖北省政府缺文化人吗?国务院缺文化人吗?弄来弄去,弄出这样一个怪名字来!我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感到汗颜!讲历史,随州之名最古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朝更有大诗人刘长卿叫刘随州,而随县是在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同地区名称,1978年又更名为随州。同地区、等范围更名无可厚非,二者在历史上一直是单线沿袭关系,先后用“随”字,当然可以。现在随州市包括了随县,变更成了包含关系, 二者共用了“随”字,显然不妥!这样必然会出现一些尴尬:随州市和随县,谁是老子,谁是儿子?我们先假设一个随县人和一个随州人吵架(很符合本地域的情况)。随县人说:随县人是老子!老子解放前就在此!随州人说:你随县是个小屁孩!老子唐朝就在此!

    想取一个新县名并不难。厉山县、烈山县、神农县...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而且都与近些年炒作炎帝神农联系上,都是响当当、闪亮亮的名字。可历史文化名城下的随州人近些年烧烤吃多了,拳打脚踢打多了,文化退化了,偏偏整出个不伦不类的“随县”,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话到如此,不想打住。距随州不足200公里另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多年前就犯的一样的错误。襄阳,历史上一个人人知晓的名字,现在却偏隅襄樊一角,被现实冷落了。“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孟浩然、米芾铸造了襄阳文化名片;“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忽必烈、李自成铸造了襄阳战略要地名片;刘备襄阳城外马跃檀溪、襄阳城郊三顾茅庐铸造了襄阳历史名片。在如今地名经济时代,张家界、韶山等可以借名扬名,“襄阳”——这么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名字却都被襄樊人浪费了。现在外人进襄樊,要问古襄阳城在哪儿,不在襄阳,在襄城区!要问全国最大的护城河——襄阳护城河在哪儿,不在襄阳,在襄城区!要问襄阳古隆中在哪儿,不在襄阳,在襄城区!襄阳死了,遗产都被襄城继承了。要问襄城的历史,说出来,让大家喷饭,起源于襄城人民公社,文革时期,襄阳被冠以“襄城人民公社”,这名字确实革了襄阳文化的命!再要问“襄樊”的由来,历史也不过百余年,历史学家们说了,襄樊一名是战争的产物,解放襄阳、樊城,就简称解放襄樊,沿用至今无人改变。襄樊人死抱这“襄樊”的名字,外地人坐火车,就不知道襄樊在哪,怎么写,怎么来的,更不知道下去旅游了;襄樊人死抱这“襄樊”的名字,襄樊人宣传自己,只能篡改王维的诗——“襄樊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襄樊人死抱这“襄樊”的名字,只能让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襄阳在不毛的张湾生长,让襄阳古城墙、护城河、昭明台、绿影壁留守在汉水之南了。

    没有文化的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叫狗子、茅缸,也没有人太取笑他们。而沉淀了几千年历史、被封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子孙们,再给自己的城市取这样的名字时,不得不让人取笑了。

    呜呼哀哉!
(本文章2010年4月初写成。2010年12月8日襄樊更名为襄阳。)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花语杰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