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谁陪我去寻找儿时的记忆——看戏
威兔 TO: 2013-6-9 23:32
&:123613+
谁陪我去寻找儿时的记忆——看戏
我的老家是随北的一个偏远小镇,却叫着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名字:新城。这里地处湖北河南的交界地。
小时候,盼望着过年。过年于小孩子是难得和快乐的,因为到了年我们才可以神气得穿上新衣服,吃美味的炖肉,可以撒着欢地玩,大人也决不会喝斥责骂。其实这只是我那时渴望过年的一个最直接的由头,我幼小的心灵里还打着另外一个隐密而狡猾的小算盘,那就是过了年,热热闹闹的乡间庙会就会拉开大幕,我们既可以跑到离我们这里不远的河南姚河看戏,也可以就在本镇的各个管理区观看。我们这些在年节里玩野的孩子要紧紧抓住过年快乐的小尾巴,再享受一把比过年更丰富更新鲜的快乐。

到了有庙会的时间,吃罢早饭,一个阵容强大的庙会旅游团出发了。四村八店的老乡们也都走出家门,一路之上,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到赶庙会的队伍,问候声,说笑声,此起彼伏,打破了乡间早春晨的宁静。我们小孩子们当仁不让地冲在队伍的最前面,鸟儿一样欢快,一路上嬉笑打闹往前猛蹿。

乡间的庙会开在一片平坦宽阔的麦场上。远远的,就听到了锣鼓家伙什儿亮开了高声大嗓,脚下便更多了几分急切。每逢庙会时节,张灯结彩,空地上的戏台是用苇席搭的,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庙会每年一般都要唱戏六天七夜。记得有一年有一班子河南人在新城解河唱的过年都没回家乡,热情的解河人专门为他们杀了一头猪。有时候会有几个戏班子同时演戏,我们叫对台戏,各戏班子拿出最好“行头”、“剧本”,各自都想把其他戏班子都下去,以此来扩大声誉。

我们这里地处湖北河南交界地,庙会唱戏多是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浑厚,荡气回肠,剧情引人入胜,让戏迷们津津乐道,百听不厌。经典河北梆子《穆桂英挂帅》、《打金枝》、《辕门斩子》等名传统河北梆子更是庙会上的保留剧目。真是好戏不断,昼夜连台。

听夜场戏,更是一大享受。我喜欢和大人们去听夜戏。天未黑,人们就早早来到戏园子占座位了,所谓座位,其实就是一排砖上搭一块木板。好容易等到天全黑下来了,夜戏总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戏台那边开场的铃响过,人声渐渐隐去,观众凝神静气地将目光投向戏台:舞台之上如梦如画,衣袂飘举,演绎着另一番人生悲喜。如果看得饿了,大人们还会给一毛两毛买一根香软软的油条或是一块香酥酥的炸糍粑呢。虽没有鲁迅先生《社戏》所记飘摇的水乡小船,也没有让人垂涎神往的煮豆,却足可以让我回味一辈子的了。不知为什么,庙会给我的感觉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红脸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或许,这就是她存在的一个原因,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上千年。

庙会主场正中搭起一个大棚,里面供奉着据说是相当灵验的神佛菩萨,善男信女在此顶礼膜拜敬香许愿,祈愿生活顺心如意。听大人们说,如果去年心想事成了,今年还要到此还愿,心诚责灵。
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在日用小百货、小首装饰摊前流连忘返,精挑细选,虽没有高档华贵的物品,一样可以装点平淡的生活,找到幸福的滋味。小孩子们则将卖小吃的商贩围在中间,磨着大人要这要那,不一会儿就都吃成了胡子嘴,手里还不忘擎上一串色泽鲜艳的冰糖葫芦,并不急着吃也不舍得吃,在人群里一个劲地钻来钻去招摇。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了,乡间的庙会却不常有了。电视上各类文艺节目,看得多了,味道也就淡了,总也找不到那份浓郁纯朴地乡土生活气息,令我愈加想念乡间那热闹的庙会和庙会上精彩的河北梆子大戏了。这次清明回家祭祖,听说4月8号举办庙会,我一定去再看看我li离别了30多年的乡间庙会!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威兔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13 条评论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