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转)小林镇的故事------延续永载的母性情结
楚刘飨 TO: 2013-6-9 23:05
&:5185+
[size=3]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一样东西伴随着我走南闯北,让我觉得脚底踏实,那就是母亲用那一双巧手为我纳出来的而又时时垫在鞋里的花鞋垫。
每次出远门,别离家乡出行前,在还没有和我打一声招呼的情况下,母亲便把她在家中闲着的时候为儿女纳的鞋垫悄悄地塞进我那早早鼓起来了的行李包里。当我在异地的他乡取下行李包时,眼前突然一亮的,便是那两双花鞋垫,而且每次出远门,都有鞋垫被塞进行要包里,后来,我体悟到,这不仅仅是一种实在的关怀,而且更是出自一位母亲那延续永载的母性情结。
那不仅仅是两双鞋垫啊!常常脱下鞋子的时候,看见那依然还很结实的鞋垫时,我常常这样想,也更加回忆起在家的母亲,农忙过后的短暂时间里,抽空为儿子一针一针纳起鞋垫的情景:左手持样式鞋垫,右手捏针,一针一线的纳。黑线,红线,绿线等相互换了又换,右手手指上还戴上一个明亮的顶针,偶尔地用着它顶着继续往下纳,纳着的时候,还时不时地用针顺了顺从头上垂落的头发……每每如此想来,一幅妇人纳绣的图画犹如再现眼前。
我小的时候,家里穷,像这一样,连脚下穿的鞋子,也是一针一针地纳起来的。在农村,我们那里,像许多地方一样,管手纳的鞋子叫千层底。是用旧布,黑棉布,再加上常用的棉线,一步步的做成的,这也就是常说的布鞋,只要是大晴天,在乡下农村,穿上它,谁都觉得脚板舒服,因此,农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都穿它。只是遇上下雨天,大家便把它收起来,怕它受潮,霉烂。过去的农村,穿布鞋,曾被说为很排场,而被这样说的人,脸上,一下子也觉得多了几道光彩。这还一直成为我的记忆,倒不是见证这种生活情景之下的人的贫穷落后,而是,在农村,这种朴实的生活,是那种条件下,美好的回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这种回忆,更加有印象。在他们的生活视线里,这早已成为曾经的脚下的足迹。到了八十年人出生的人这里,像我这种年龄,虽未自己动手做过,但常常看见他们在乡间纳起它来。成了家的妇女,和还未嫁人的大姑娘们,也常常会聚在一起,纳起布鞋,纳起花鞋垫,常常见得一种热闹的场景,她们在闲聊中交流着心得,别有一番情趣。
在家的时候,母亲对我说,农忙罢了,没有事做的时候,手里空着了,倒觉得不习惯。而相反,我从没有觉得,我的母亲在农村里空闲过,她手中总有活做,像许多农村人一样,是个好劳动。而纳鞋子,则总是忙中抽空,于是,就为我们纳这些用得着的东西。虽然说,在大城市里,这种鞋垫,也能见得着,但大都是机器做成的,虽然它们的样式和花纹比起手纳的要好看许多倍,但相比手工纳的,总觉得少了一点情意。自己做成的东西,给自己,是一份辛劳的慰藉,送亲朋好友人,却是另一种温暖和体贴。从远方回来的儿女们,他们或许很少注意母亲们为他们的行动的脚在家所做的准备,但当他们从远方的城市里回到家乡时,母亲们悄悄地往他们的鞋子里添一双新鞋垫那一刹的细节,又有谁看到了呢。
有一回,我从远方回来,母亲却看见了我在城市里买的鞋垫,可早已不成样子了。母亲看了它,只是笑笑,便把家里准备好的新的换上了。我一直垫了好久,还很结实,也很完好。不由之间,一种敬意,涌上心头。虽说在城里花上几元钱随处可以买得到这种垫脚的东西,可用起来,总也没有用上像母亲纳的那种感觉。时代向前走,农村也不落伍。从脚下看农村,同样不失为一个好侧面。
我听母亲说过,她们穿过草鞋,木板鞋,这是我所未见过的,更不用提起母亲的母亲曾经用过的纺车,我连模样都没有见过,只在书本里有它的影子。母亲用言语留下的回忆,总给人一种一切源于已的劳作模式。外婆纺布,做衣服,做鞋,于是,她的儿女有了衣着的依靠,同时也学会了自己动手,但总是老大的衣服,穿了后,留下留给老二,老二再往下留,只到不能穿了为止。孩子之间,相互依存,大则护小,小则靠老,只到他们自己成为母亲父亲。而她们像先前的母亲父亲一样,重复着长辈的责任,直到她们那一辈人的孩子再长大成人。
回望那一带农村人在五六十年代的情景,只有透过长辈们的记忆。因为当时的农村和发展了的外地,窘迫于交通工具,很少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没有做鞋的料子,岁月让她们脚下承受了风雨和霜冻。再后来,有了从城里来的橡胶鞋贩子进入农村和本地的商场的出现,一大批从城里运来的各式花样的橡胶鞋进了千家万户,于是,穿旧了橡胶鞋,取下底子,又被妇女们改成了新花样的布鞋,只是不叫千层底了,叫橡胶布鞋吧,我想。而这种橡胶布鞋,在市场上同样存在,相比这些母亲们自己用手纳的来,同样要好看许多倍。
于是,我也不再认为,这种坚持自己手做鞋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情趣了,它应该叫做贫穷与落后。
民俗中,为自己的子女纳鞋垫的针线活,和为那些刚刚出生的婴幼儿纳一些不容易在市场上买到的鞋子的现象,的确一直存在,直至现在,而为大孩子纳鞋子,倒见得少了。
??如果要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应该往哪里去,我还不清楚,谁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正如此,打工成为一种广泛的概念,进入了农村人生活。这些在家闲着的劳动力,纷纷去了远方的城市,成为流浪的打工者。而这些成为母亲,和将要成为母亲的姑娘们,从远方的工厂里带回了一种织机上使用的坏掉的钩针,她们想,这些可以在机器中工作的小部件,脱离了机器,换成手的运作,也能织出东西来。
于是,这种鞋子,倒也不用纳了,样式又翻了新。
一时之间,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本地人,把钩状织针带到乡下,分送给亲朋好友们,于是,大家也学会了使用这种东西织起鞋子,不再是纳鞋子了。而这些带回织针的人群里,是没有男性的,在传统的观念里,男人,是不从事这在他们自己眼里看来属于女性做的事,在被他们自己认为男人是该做大事的观念的同时,这生活里能改善生活状况的细节,却被这一同外出打工的男人们所忽略。我从乡村人手中的针线活里,看到了母性的细腻,更包括那一种持家为家的责任,尽管相比男人,她们没被称之可为,可这些通过她们的手织出来的东西,却也成为这些男人们的生活用品,而当这些男人们再次想起他们和她们在同一个工厂里做工到归乡来,他们还来不及细想,这些东西可以而且能给家里人带来如此的好处,尽管,他们是打工的人中相对而言的穷人,但她们的想法,却是不可以用穷这个字来修饰的。
如果说这是一种进步,只能说成是生活工具的进步。同时,这种看似带来进步工具的现象,更应该说是一种贫穷,她们宁愿自己动手,也不愿意花钱去买说不定还是出自工厂里自己手中的卖价又贵的鞋子。同时,他们宁愿自己在集市里买上毛线,回到家里自己织起毛衣来,也不愿意去集市里买出自工厂机器之下的成品,她们还自己织起手套,还有围巾……能织的,有工具的,她们不会闲着。但这种群体,这种思考方式的人,在随着机器化普及的情况下,就变得少了,但也仍然可见。
这可以说成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写照,又可以说成是传统的勤俭节约的作风,而它的本质,却又看见了,这是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在经济受迫下生活的农民的生活素描,是她们自己的生存之本,我再次认为这样,也只有这样。
在远方繁华的都市里,如果你留意,会看见有专售千层顶手工布鞋的地方,也正因此,在城市的街道上行走,我们看见上了岁数的老人的脚下,有着千层顶行走的。尽管,他们在一个新的时代面前显得格格不入,但保留着对过去的美好追忆,这其中的重温过去的感觉,只有他们自己心领神会了。
后来,我在大学期间,也同样看见了我的一位同学带了一双千层顶到学校来,虽然说我好久没有再穿过这种鞋子,但对它曾给人的那种舒服的回忆,尚未退却,一时,便又重温起来。而在学校上学的同学,脚上穿的,大多是名牌鞋子,当他们突然看到眼前出现一双千层顶时,依然还有许多同学一时之间回忆起了他们自己家中母亲曾经做过千层顶布鞋给他们穿的童年岁月,一下子,一双千层顶,把一群年龄相仿的八十年代的人的记忆,往回拉了十几年,但也仅有回忆,再也没有别的了。年轻人的心中,大多装着的是时尚和前卫,千层顶,在年轻人的心中只是他们父辈那个年代和岁月的痕迹,至于印象,早已不深了。至今,这种千层顶,在我生活的乡村里,仍然有村人保留在他们衣柜里,而这些人,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了。也只有他们,对从那个特别的年代走过的印象,难以抹去,甚至于看见柜中的千层顶,还有人会落下泪来,她们对物的感情,藏在时间的飞逝里,直到永远。等到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落户远方的大都市里,再接他们年老的母亲父亲去看大城市的时候,这些老人们,没有忘记随身带去的,便包括这千层顶,岁月,让老人们越发地显得情深了。
一种母性,她是入微的,切身的,同时,丝毫不怀疑具有“父”这种特征的他和它,就不具有这种说法,只是相对而言的,他也像母性一样承载着一种延续的角色,共同存在在这个统一的空间里,谁都没有离开过谁。
而一直以来,相反的是,母性,是对有“母”这一特征的人和物的最好的词汇,我暂且先这样表达。从母性的萌生到成了能萌生的母性,单就人说来,母亲,最为可敬,在于其有母性。也一直以来,过于多的文章和歌曲,向母亲,献出了他们心中对母亲的那种爱的情感与呼唤。对母性,或许,在不同的人心中,有许多无尽的话语,但她所承载的出自母性的原本,已经将自己悄无声息地列入到了承担一种对生命负起高度的责任的角色上了。她从给予生命,到最后看着生命像她一样具有母性的责任和仁爱,这其中始终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她的出现到永远不存在消散的现在,从未休止过。
再看看普天之下的母亲们,这难道不就是她们的真实写照吗?或许,在不同人眼里,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和效果略有不同,但究其根本,他们所要表达的爱的主题,毕竟,还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我们生活在充满着母性情结的社会里,这种母性,在今天,放眼望去,何止仅指向母亲这一种大的群体?那还指向什么,也由不得在此多说了,用心感受吧。
时光荏苒,韶华瞬逝,转眼之间,已过二十余载。二十多年里,许多东西不经意间便消失了,我们不曾留意它,却常常有着它存在的影子,尘封在我们的记忆中。百分百随州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楚刘飨上传发布,不代表《百分百随州》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