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吴山人与山西洪洞大槐树
威兔 TO: 2013-6-9 22:42
&:6317+
我在吴山镇小支教一年.今年以来,我听到了三个吴山人说,他们的祖先是在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被移民到随州吴山.这三个人是吴山二中副校长刘飞、吴山中心学校校长助理雷大合、吴山镇小王志合主任.这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
      雷校长说他们的祖先是被朝廷强迫性的迁移到这里来的.最初我不太相信这一说法.我觉得明朝(洪武即明太祖朱元璋)的主要敌人是退到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元朝蒙古人.它的国防在山西河北陕西北部的长城一线,它怎么会把山西人迁往南方淮河一线呢?这不符合国防需要吗. 我星期天回家查了《明史·食货志》和《明太祖实录》,还有网上一些资料.我不得不说,雷校长他们说的完全正确.
      明朝初年的移民活动自明太祖朱元璋起,经建文帝、明成祖,历时五十余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史所罕见。当时的移民可分为以经济、社会为主的移民和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移民。
      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移民,主要是把江南的人口迁往朱元璋的故乡濠州和明初的首都南京,及由南向北迁入北京、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如: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后,为加强该地的军事实力,将山西及河北南部地区大量的民户,迁徙至居庸关(在北京西北)以南和北平(后改名北京)地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尽快使新迁之都北京繁荣起来,又将江南地区大量的富户和工商业者强行迁至北京。

      明朝初年,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为宗旨的经济移民活动,则以山西的大槐树移民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计划性也最强。这种移民活动,从洪武二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前后共计十八次之多,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
       当时山西移民主要来源于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见《明史·食货志一》),即今天的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    位于交通要道、人口稠密的洪洞县是重要的移民集散中心之一。当时官府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设有移民机构,派住官员,负责给集中起来的移民编号发放“凭照用资”,之后移民们便由此散开,奔向冀、鲁、豫、皖各地的不归之路。广济寺旁曾是宽广的驿道,驿道边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槐树,因位于空旷的汾河滩上,老鸹便在树冠上垒起了舒适的巢窝。根据史料记载,移民活动大都选择在农闲的晚秋时节进行,而此时的槐树叶已经凋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冠和那醒目的老鸹窝。所以,后有民谣:“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大量山西移民到达迁居地后,在当地官员的监督下,以屯、营为基本单位定居下来。为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政府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政府向他们免费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减免赋税,耕地由政府根据丁口的数量统一划拨,许多地方甚至规定“迁民附籍,任其开垦,亩数无定额”。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迁入地,据《明史》、《明实录》及大量家谱、碑文记载,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
      明初的移民是由政府强制性实施的,移民半路逃亡的事件经常发生。为防止移民的逃亡,移民官员想出了种种办法.  官兵们在押送移民过程中,为防止移民逃跑,强行将他们的双手反绑在身后,并用长绳索连成一串。由于长期的被押解生活,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背着双手走路的习惯,而他们的后代也在耳濡目染中沿袭了这一生活习俗。押解途中,人们的大小便都要请求押解官员解开被绑着的双手才能完成,于是一有人喊“解手”,人们就知道行进队伍中有人要大小便了。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移民群体中“大小便”的特殊代名词。

        最后说一下,若刘飞的祖先是明朝初年由山西大槐树迁来,那吴山镇小的校长刘敬东、吴山二中刘辉老师、吴山二中的刘敬业就都是的啦.他们同宗.     我也是的啦.我的曾祖母是刘辉老师的亲姑奶奶,是刘敬业的亲姑太太.
        向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乡亲们问好!!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威兔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