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小林商贸(地方志)------转发熊行发作品
kingoma.cn TO: 2013-6-9 19:00
&:8958+
小林商贸(地方志一)

  豫、鄂两省交界的湖北随县小林镇,是豫、鄂边贸物质交流中心,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素有“小汉口”之美称!

   小林镇原名小林店,早在明清时期,“一店跨两省”的小林店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交通便利条件而“云集万商、贸易繁荣”闻名全国(故解放后取名繁荣大队)。该店地处豫、鄂两省三县(市)交界,东连河南信阳市,南通湖北随县(随州市),西达河南桐柏县,北至河南明港镇;地势平坦,群山环绕,一河护城,壁垒森严,五街四园,四大土门(东南西北),承南启北,四通八达。

一、解放前商贸发展情况:

(一)万商云集,百业兴旺:小林店是一个商贸古镇,鼎盛时期追溯到明末清初,传说闯王(李自成)路过此地驻扎“转轮寺”,祭刀砍下寺院一棵枯树。该店旧址原在“老店”(小林店北面),康熙四十八年南迁(并筑墙固垒,防御外患)。战乱平息后,人们瞄准这块‘商机无限’的“宝地”大兴土木,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本地三大旺族(张、梁、熊)首当其冲,据“家谱”记载:他们在此经商有几百年历史。还有来自河南、安微、山西、陕西、四川及本省客商,他们或从事长途贩运,或迁住小林经营自己的传统项目,如陕西(汉中)贩运大户刘忠良以北方药材换回当地水牛;山西裴姓客户来小林开办山西传统技艺“陈醋厂”;河南信阳、桐柏丁姓、马姓、闪姓回民(伊斯兰教)也纷纷迁居小林从事“打烧饼”、“刀削面”、“抓羊肉”等烹调手艺,填补了行业空白,增添了民族特色,“八大行”应有尽有,五街四园,皆为闹市,铺面林立,琳琅满目,人潮涌动,人声鼎沸、购销两旺,吞吐量为周边集镇之首,上市瓜果、蔬菜、柴草当天销售一空,因而小林被戏称为“母猪街”。
(二)加工作坊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初期,小林镇有六十多家生产加工作坊。其中出名的有:来自孝感的“周蛮子糟坊”(酿酒),来自河南的苏玉章、苏定安“勤坊”(糕点加工),本地悠久的方雨亭、方吉安“油坊”,熊仁宽、熊仁太“染坊”,熊维楚“粮行”,熊心田“花线行”,张立斋“牲畜交易行”,欧有金“铁器加工铺”,张明安“木器加工铺”,该铺(能工巧匠)研制出一种“木制转盘齿轮”,可“一畜多带”进行米、面、棉花(轧、弹)加工,成为当时一种技术创新。还有张、胡、熊、孙姓十二盘肉架子屠宰 加工及刘、胡、张、李、等十五家豆腐坊(豆制品加工)。这些作坊经营灵和、讲质量、重信誉,服务热情,对外来客户一律安排食宿、茶饭相待,吸引了周边平昌关、游河、吴店、高梁店等大批客户,生意十分火爆。

(三)旅店服务应运而生:当时,物流(贩运)主要靠“扁担”人工肩挑、独轮车、骡马驮运等运输方式,长年日久,独轮车把道路中间条石碾出一道深沟,庞大的独轮车、骡马贩运队伍,给当地服务业带来商机,与之相匹配的“绎站”(免费)接待过往办事人员,“骡马店”应运而生。规模较大的有南门张光耀骡马店,北门卢朝金骡马店,经常是人畜爆满。

(四)饮食小吃颇具特色: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也带来了小林餐饮业的兴旺,五街四园饭店、小吃店比比皆是,常常是客满为患。那时饭店规定:吃饭是“菜按多少、饭按一份”计算,一挑夫(不用扁担用杠子挑)饭量大,一顿吃七、八碗米饭,店主叫苦不迭,挑夫 笑着说:“有钱开饭店,不怕大肚子汉”,一时传为笑柄。此外,小林着名小吃还有张学堂“水淹包子”,李家“油炸麻花”,刘氏“香脆油盐豆”(碗豆制作),胡家“麻糖片”等可口食品。

(五)娱乐设施配套齐全:吃喝玩乐“一条龙”,街上有浴池、赌场、妓院、大烟(鸦片)馆,西门有跑马场,并建有固定“戏楼”二座,一座在南街“转轮寺”(现镇小学校),一座在镇中心广场,广场的一座戏楼“清‘咸丰’七年”重修,碑上刻有捐款人姓名;本地专门成立一个“曲剧团”,河南豫剧、安微黄梅戏、外地评书、大鼓如“走马灯式”来回演出。逢年过节(庙会)唱大戏、玩龙灯、踩高桥(五条街扎五条龙灯)十分热闹。小林庙会主要有“三月三”庙会、“三月二十八(大山寺)庙会”、“六月二十八火神爷”庙会,“关帝庙会”,“转轮寺庙会”等,特别是“转轮寺”庙会尤为壮观(该寺由随州、孝感、信阳三地捐资修建),据碑文记载:“众十万”“十八省”(人)临会。每年所需经费由当地商户捐摊,由商会指派专人(轮流)负责募集。

(六)成立商会组织:为维护自身利益,本、外地商户各自成立了行业协会、商会,会长由德高望重经济实力雄厚的商户担任,如小林商会,山西会馆(旧址尚存)等,据说山西会馆一次被大火烧毁,为祈求平安,他们在紧靠会馆旁边修建一座“火神庙”保佑。伊斯兰和天主教还分别在老街和北街建立了清真寺院和天主教堂,小林镇是汉、回少数民族同住的地方,解放后回民专门成立一个生产队。

(七)饱受战争创伤:抗战时期,一九四一年,日本侵略军逼近湖北,在相隔不到二十公里的河南“游河镇”设立据点,对小林进行频繁偷袭和扫荡,当时大部分商铺被烧,门和家具被拆去塾路,商贸活动几乎停止。小林成为抗日第一线,国民党部队68军在此驻防,在周围挖了两道战壕(留有旧址)。

二、解放后商贸发展情况

(一) 个体私营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解放初期五十年代,国家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小林个体工商业曾一度萎缩,当时大批个体工商业被砍掉,剩有少数个体工商业“整合”成“一店、一社”,即一个“合作商店”,一个“手工业联社”。当时,老百姓紧缺生活物质主要靠粮食、供销、棉花、食品等国营单位限量供应,老百姓凭粮、棉、食油、布、盐、火柴、煤油票购买。

  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工商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全部割掉,小林城镇(非农业)户口被取消,居民及商户被下放农村。市场严加封锁,不准农民上街卖柴、卖菜,把农民贩运活动当作投机倒把查处。当时管理市场的部门是“市管会”,成员由供销社、食品抽出的三名同志:严雨田(现退休食品公司),付有义(己故),黄永义(现退休工商局)组成。

  七十年代末,小林个体工商业开始复苏,但国家采取“农归农,商归商”限制政策,对经营项目也严加规定,只有非农业户口才能经商,只有国家允许的经营项目才能经营,,当时小林镇具有经营资格的只有十七户,其中屠宰户仅五家,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群众需求,

  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个体私营经济为有益补充的指导方针,一时百业俱兴,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强劲,并正式成立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小林工商所,第一任所长是黄永义。

  下面是小林工商所记载的小林镇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六年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发展较快的时间是一九八四年小林撤社建镇和一九八六年市场建设开始期间。
    时间        发展户数           增长率        产值营业额(万元)      增长率
1979             39                   203%                  17、1                    210%
1980             75                   190%                  48、5                    280%
1981           108                   130%                104、6                    215%
1982           165                   150%                175、4                   160%
1983           242                   140%                409、7                   235%
1984           394                   160%                980、5                   240%
1985           441                   110%              1710、8                   175%
1986           601                   145%              2356                        140%
  截止二00三年,小林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56户,从业人员1250人。其国固定资金50万元以上的有150户,100万元以上的有30户,如小林猪鬃加工厂,小细木板加工厂,部分大米加工厂,花生米收购大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小林福鑫石加工厂”。

  小林工商业主要有工业、商业、饮食、修理、服务、加工、建筑、运输业,大多集中在镇区和312国道经济带,土城村、祝林店村因交通便利,资源条件优势工商业发展较快,门类齐全。其它村都有“一店、二坊”即商店、豆腐坊、米面加工坊,方便了群众生活。
  该镇主要特色产业有:
1、石材工业。2006年生产石材10万平方米,产值6913万元,2007年预计产值过亿元。
  2、猪鬃加工。2006年生产猪鬃60万斤,产值1200万元,2007年预计产值2000万元。
  3、花生产业。2006年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3000万元。
  4、食用菌。2006年产量824吨,产值2500万元。
  5、林果业(含日本藤梨耕地油桃)。2006年种植面积达2000亩,产量350吨。
  6、越冬式日光温棚蔬菜。占地面积120亩,产值达200万元。
      小林镇在市场的拉动下,经济呈稳步上升趋势,2006年度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其中工企业产值4.93亿元,农业产值1.57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827元。
  小林工商业发展得益于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和环境改善;发挥其区位优势、交通资源优势,形成大米、花生、猪鬃、石材等各类加工为龙头,312国道经济为依托的全面发展格局。
(二)小林商贸发展有赖于城镇、市场建设

  一九八四年,小林撤社建镇,迁址上天梯甘泉畈,扩建街道,与此同时政府制定了包括减免税费、“一万元转一个商品粮户口”等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全国七省二十八县市人员进镇建房经商,大大推动了小林工商业的发展。

  一九八六年,工商部门着手市场建设,首批投资27万元,初步建成了钢材玻璃瓦结构、内设小商品、农贸、牲畜,肉食、禽蛋、水产6个专业市场,投入使用后,上市品种达1200余种,日平上市2万余人,旺季达3万余人,一九八六年市场成交额达2356万元,市场完成税费8万元,比小林镇全年税收4、5万元高出43%,占全镇总税收的三分之一。

  建一个市场等于建一个“无烟工厂”,小林市场建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州市、襄樊市政府充分肯定了小林市场建设的经验和作法,一九八七年,襄樊市政府专门在小林召开了市场建设现场会。百分百随州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kingoma.cn上传发布,不代表《百分百随州》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