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爆料]炎帝神农文化内涵及定位
楚刘飨 TO: 2012-4-17 16:54
&:13203+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炎帝神农文化内涵及在中华文化上之定位,和其对炎黄子孙之德泽。本篇内容以《史记》、《易经》及《尚书》等各种文献之记述为经,以民间的神话传说为纬,交错探讨,已达弘扬中华民族之光辉历史及优秀文明为目的。本文最后并对炎帝陵寝及茶乡之尾之地理环境以及现存之古迹做了概括的考证以就教于研究炎帝神农氏之社会科学之学者专家。

一、前言
我国自上古以来,传说中既有所谓三皇五帝,其所指之三皇,一是发明狩猎与农耕之神农氏,亦即本文探讨之炎帝;一是教人钻木取火之燧人氏,一是开始饲养教人畜牧之伏羲氏。而五帝则是指最早知道政治艺术而建立国家之五个皇帝,包括轩辕氏皇帝、颛顼、帝喾、尧、舜。

近代历史学家,不为上古时代之帝王或圣君立传,因为年代久远传说或神话众说纷纭,资料有限,且无信史可稽,容易导致无谓之争议。以神农氏而言,各家论点不一,有人认为炎帝只是一人或一位圣君,有人认为炎帝和神农氏各有其人,此种说法在西汉以前最盛,尤其管子,在其封禅篇中列举古代帝王封泰山十二家,即将炎帝与神农是分别列为两家;亦有人认为炎帝是代表一个时代或一个族系。然而,炎帝之世号,相传共多少代,各种版本之史书亦记载不一,有说八代,有说十七世,战国时尸子与宋代罗泌均记述为七十世,共二千一百年,究竟何者正确?迄无定论。不过本文乃应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二○○六年文化学术研讨会之邀,提供大会讨论之用,其它争议话题不在探讨之列。

自古至今,我国传承均是以农立国为基础,所谓「民以食为天」农业之重要则不言而喻,且人类的历史而言,世界各国亦在无农不稳,无农不立之历史过程中延续着。庄子云:「耕而食,织而衣,若以春、夏、秋、冬誉为「四大神人」,炎黄子孙,斯土斯情,「人和天地之参和」,神农氏实为民族第一人,无人焉能不肃然起敬。「神农氏尝百草,真识得人间滋味」开人类农医之先河。在种五谷以足民食,尝百草以治民恙之过程中,因误味毒液而崩于湖南茶乡之尾,并传神龙降临人间,以护神农之遗骸。迄今祠旁仍留有石龙鼓髻遗迹,其在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代表天和地,德泽广被,遗爱人间,一粥一饭,一草一木,一帖一剂,生命之三味,均为其所品所味,而使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之子民,永怀生命之感,其精神与日月同光。

二、炎帝之历史地位
在司马迁《史记o本纪》中有关炎帝之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徳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就此记载而言,黄帝取代神农氏成为中原之共主是经过一场战争后之结果。而本纪中亦有黄帝具「土徳」之祥端致号黄帝因土呈黄色之故至于「帝」班固云:「帝者,禘也,象可承也。」吾人若以汉朝时代风行「阴阳五行」相克相生之论推断,炎帝则具「火德」,故称炎帝,以「火生土」之准则,黄帝起而继炎帝,是依据自然法则之因果。就文化而言,依此定律,实属一脉相传,所谓「易称庖牺氏后,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班固云:「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足见中元之上古史,庖牺氏若代表渔猎文化,神农氏则代表农业文化,中土文化以农为本,神农氏是为始祖也。正因为农耕之奠基发展开拓了黄帝「抚万民、度四方」之不朽志业。史记谓黄帝「时播五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是承袭炎帝之后,而教民耕种。所谓黍、稷、菽、麦、稻是为民生之所需,神农氏继庖牺氏之后,能服牛乘马,使农业社会型态逐渐形成,才使黄帝继续以农为本之政策,而后「修徳振兵」、「征师诸侯」,文治武功乃鼎盛一时,开疆辟土,臣服四方,其势力扩张东至渤海,西达崆峒,南到长江,北驱荤粥,奠定中原之一统。

三、论炎帝之神格化
神农氏既是「教民耕种」及「尝百草以治民恙」的始祖,在中原农耕社稷一脉相传之地位中,「神农」、「轩辕」,以至三代之夏、商、周,周之始祖「后稷」相继以「农耕」为立国之本。

周文化「务耕农」之「稼穑」之德,追本溯源,仍是继承神农氏成为中原文化,虽是史不可得,惟证诸传说及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因此可以知道神农氏是因「龙」之感应而怀孕诞生的,有别于轩辕氏受「北斗枢星」之感应而怀孕诞生的。因「龙」相与「北斗枢星」相各异后者俨然为北辰之帝王相,而前者则为周易干卦所称「潜龙勿用」、「现龙在用」,以「龙」象征农业之生命力。流传至今,天旱求雨总是与龙相关连,九五之尊「飞龙在天」,使神农氏自然形成中华民族「龙」文化之象征。

再论神农氏「人身牛首」,中国古老之农耕社会,牛为稼穑工具,亦为人类良伴,故神农有「牛首」,建立了以「牛」为图腾之农业特质,将服牛乘马之功能用于耕作,一如世界其它文明古国,保存「牛」图腾之神像,人们虔心对牛之爱护与崇拜,神农氏人身牛首,在后人心中,正式农业化身。从史料中,「人身牛首」之所以为神农像,尙有不同记载,「述异记」云:「秦汉之间,说蚩尤牛耳,鬓如剑戟,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触人,人不能尙。」依此推论,蚩尤亦为牛首人身。蚩尤姜姓,神农之后裔,其所有之习性,均继承神农而得之,经过长期实践经验,农耕文化逐渐形成,百姓亦习惯聚众群居,渔猎所获之禽兽,生者加以饲养,以备荒季之需,飞禽走兽渐渐繁衍成为家畜。因此,马、牛、羊等是稍有智慧,身躯又魁伟之动物,乃成为人类耕种之原动力,肉可食,皮毛可暖人身,一举数得。

论炎帝神格化因其为开创民族文化之始祖,史书虽无专着,然班固作汉书,「庖羲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曰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号曰神农氏」,「通志」亦云:「神农播种,始诸饮食,致敬鬼神,腊日田祭,可为吉礼。」在民间,十二月称为腊月,迄今仍有过春节之风俗,换言之,过春节就是「腊日田祭」,有舞龙舞狮之习俗,而舞龙,即有九五之尊「飞龙在天」之含义,吃蜡八豆,喝蜡八粥,蜡者腊也,拜天地,祭祖先,仪典极为隆重。凡此,均有纪念炎帝神农之意义,足见大家都认为神农炎帝是农耕始祖。

四、炎帝思想与人格特质
原始时代,神州莽莽,尚在处处原始苍茫之自然中,地球上除森林草莽、洪荒沼泽、飞禽走兽外,人迹罕见、民智愚鲁,如此环境尚为兽与人争,茹毛饮血,与险象环生之大自然搏斗,其间部落,由勇敢兼具智慧者任首领,逐渐开始群居生活,故史记称之为「诸侯」。因民智未开,故缺乏组织概念,虽有诸侯,亦各自为政。炎帝之所以为诸侯拥为帝王,是因为其有较高的道德及思想,为部落之表率,足以领导群伦,其后被轩辕氏所败,却不图报复或伺机反扑,果真如此,那么历史与传说则将为之改变。然而炎帝却能从此而不恋栈权位,另展抱负,发挥其「火德」精神,仁民爱物,遨游四方,足迹遍布神州大地,潜心去尝百草以找寻能替百姓治病之草药,并随机教民耕种以足民食,致使百姓摆脱饥饿痛苦与生病死亡恐惧,穷一生之功无怨无悔蕴育民胞物与之仁爱王道思想几经实践所创立之文化即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遵循发扬之轨迹-「王道文化」,相较由强权思想所呈现之「霸道文化」,更具有其独特性与优越性。故炎帝不仅是王道文化之鼻祖,更为人权问题之创始者。

五、炎帝对中华文化之贡献
人类文明之有今天,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创造,而是先人代代相传之生活累积,经过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尝试,到一次又一次之成功,不断改良,不断进步,吸取教训与经验的结果,得而形成文明。中华民族之文明,易经系辞传下记载,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论其德泽,广被人间也:

其一,种五谷以养生,中国人常以「民以食为天」,「以农立本」,强调农业之重要,而农业的创始在数千年前之刀耕火种,其始祖即炎帝神农氏,本文各节均有论及,于此不予赘述。

其二,尝百草以治民恙,一如夏禹之治水,其目的在免生民之苦,医药则是为民治病,此一发明,为人类步出一个新的纪元,遗爱千秋,使生、老、病等痛苦,作有效之治疗,用理性观察和科学辨证之法则,从实验中找寻在对症下药之时,于人身生理与草木本性之间,必然会产生结果,这种结果,会有生克制化反应,此即为医理,有医理,才能形成有效之医术,神农氏之此种高度纯洁情操,乃建立人文主义思想之先驱。

其三,发现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之人性潜在观念,故神农氏有泰山封禅之举,史称「神农封泰山」即在泰山之上筑坛祭天,以报天之功;在泰山之下辟场祭地,以报地之功,二者统称封禅,形成祭天、祭地、敬奉图腾之宗教信仰,人类有了信仰,无形中产生道德规范,故而「刑措而不用,法省而不烦」,后来历代帝王效法,典礼隆重,象征代天承运,开启信仰之门,对人心之安定,有无形之力量,其功能较诸法律更为彰显。

其四,继伏羲之后,推演八卦,八卦本为原始时代人类一种简易刻划符号,从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之彩陶,还有其它不同类型之刻划,经考古学家断定,均为上古之文字,这种古文字,我国少数民族中之彝族仍在使用,而彝族奉神农氏为鼻祖,彝文与半坡彩陶文相对照,尚可认识其中三十余字,据研究此种文字,应早于我国之象形文字,所称象形文字,是因形而见意,刻划之符号文字则是听音知义,复据推论,仓颉所作书契,即由刻划符号与象形两种文字为基础,结合成甲骨文,经过书写工具不断进步,字体及书写方法不断演变,渐成为现今之国字,通称汉字。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楚刘飨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