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喝过的饮料放了一天还能喝吗?实验结果震惊了很多人
金晶 TO: 2018-6-16 08:36 阅图
&:12450+
饮料,无疑是夏季市场当中的一个“热宠”。最近,一个实验又把饮料推向了风口浪尖。

e70ddd1fb21775d6094ad980c0d01a38.gif

日本的一档节目将6种常喝的饮料做了一项实验,将它们打开喝一口后放置24小时,然后去测它们的细菌含量,结果每一种饮料当中的细菌含量都特别惊人。

734375f352e7a53f319e19cf75bd46ab.jpg

在平均气温20℃,平均湿度79%的房间里,24小时细菌增加数量的检测结果如下:
绿茶:600个到490个(绿茶中的儿茶酚,有抗菌作用,造成细菌数量下降。)水:600个到1100个大麦茶:600个到3700个可乐:600个到249万3800个纯橙汁:600个到250万3900个牛奶咖啡:600个到517万5900个

6504a48c9490a81cffb37916549c0a1d.gif

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和疑问,为什么饮料的细菌这么多?还可以喝吗?今天就详细的和大家说一说!

喝过一口的饮料,细菌繁殖为何如此快?细菌繁殖的如此之快其实非常正常。因为饮料(食物)在密封包装阶段属于真空状态,经过开盖和饮用之后很容易接触到嘴里或者空气当中的细菌;然后在后续的存放过程中只要有合适的外界条件(温度和湿度)和适当的养分,细菌当然会迅速繁殖;这完全属于一个正常现象,不必恐慌。

3d3a637efd1de1bc824077bef2d8032d.gif

饮料当中富含糖分物质,如果是牛奶和咖啡,还会含有部分蛋白质物质,而这些恰恰是细菌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另外,实验所处的环境是平均气温20℃,平均湿度79%;这也正是绝大多数细菌的适宜繁殖环境。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细菌繁殖实属“恰到好处”。

还能不能喝?对于开盖后的饮料,经过简单的存放细菌就会迅速繁殖,繁殖数目非常惊人,很多人怀疑这样饮料是否还能饮用?

其实,任何微生物想要产生致病作用都要达到一个量的限定,对于我们正常情况下饮用的“量”(很少),就算喝掉存放24小时之后的饮料,相对问题也是不大的,而且其实很多人都这样做过。

1334b331f4af6a0ea2cabbc09c8776db.gif

当然虽然问题不大,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建议大家这样去做,因为饮料毕竟不是建议你常喝的饮品,假设有人大量摄入也不免会带来危害。

如何降低饮用的卫生(细菌)危害?首先,根本上来讲并不建议各位“喝饮料”,甜饮料喝的越多,离龋齿、肥胖、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就更近了一步。
其次,如果非要喝,最好少量饮用;然后饮用的过程中最好要倒在杯子里喝,避免交叉污染,传播细菌等微生物。

ca4890313d86cfad18dd02c6690a2eaa.jpg

最后,未喝完的饮料请密封冷藏保存,而且要尽快喝完(不超过12小时);当然最好是饮用小包装饮料,现喝现开,避免剩余。

生活中应应如何预防?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夏季温度升高,湿度较大,细菌繁殖速度非常快,一不小心就会导致食物腐败变质,很容易被感染肠道传染性疾病。

1、养成好习惯,特别是于饮食(水)卫生。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卫生和清洁,养成良好的习惯,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定时洗澡,勤换衣物,避免自身微生物滋生对于身体带来的隐患。

78ad096158ea9f1067f5d3e997d3cdf3.gif

2、饮食需谨慎,不吃“生食”。任何食物在吃之前一定要烹煮并且要熟透,特别是对于一些海鲜类产品,都要加热完全才能食用;对于隔夜的剩饭菜一定要科学冷藏,吃之前要彻底加热。

3、喝水要注意。白开水一定是最靠谱的选择;另外请拒绝饮用“生水”,不使用不卫生的餐具,不用不干净的水刷牙漱口、清洗餐具和食物。

68c91daf9d5b0039b0670bdd1076cd05.gif

4、定时煮沸消毒。对于家庭使用的餐具要进行合理的杀菌消毒,使用之后应该洗净并且干燥完全再去存放。

5、储存食物要分开存放。生熟食物区别对待,冰箱当中分层储藏,避免交叉污染;案板、刀具以及各种餐具都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致病微生物进入身体。
6dccaa053505097ac063a3554e90df88.gif

6、吃动平衡,适当增加运动。每周要有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运动(中高强度),每次运动不少于50分钟,快走、慢跑、骑行都是简便且不错的运动;保证每日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7、合理改善生活习惯。夏季注意防蚊(蝇)叮咬;爱护环境,拒绝因为乱扔垃圾造成的细菌传染。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金晶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