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有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敏感多疑。
2. 没有主见,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怕得罪人。
3. 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看自己的缺点。
4. 认为一切爱都是有条件的,真实的自我不值得被爱。
5. 喜欢比较,没有真心朋友。
6. 没有自我,把真实的自己藏得很深,表露出一个讨人喜欢的形象。
7. 和家人关系疏远,总想离家远远的。
8. 抗打击能力弱,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宿命感和无力感,不会努力抗争。
1. 找回自己的感受,正视自己长久以来积压的愤怒和悲伤。
2. 当我们成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
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打都打了,就不要再为暴行找借口了,好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打骂式教育实属平常。孩子可能经常因为一些微小的事情受罚,例如把午餐费拿去买糖,忘记铺床,以及和父母顶嘴。
棍棒教育是打压式教育最激烈的表现形式。当言语上的打压已经不奏效的时候,病态的父母会用暴力的方式夺回控制,赢得尊严。
热爱体罚的父母普遍很难自控。人自从两岁起开始学习控制冲动。而热爱体罚的父母在控制冲动的能力上,只能和两岁孩童一较高下。暴力家庭中的成员,事实上是生活在一个不及两岁的人的统治之下。可以想象,这有多么可怕。
体罚包括身体虐待和生存威胁。如使用皮带、扫帚教训孩子,拳击、打耳光、扯头发、推拉、勒颈、脚踢、捏拧,以及威胁“再这样就不要你了”,或是把孩子关进黑漆漆的地下室。
很多人觉得体罚并没有什么,事实上,身体虐待是除了性虐待以外最能羞辱人的办法。左邻右舍、兄弟姐妹甚至陌生人都有可能看见并且津津乐道,你爸妈又换什么新办法收拾你了。
惯用体罚的父母常常有以下特征:
对孩子充满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通过孩子来满足TA,当孩子做不到时,便视为忤逆;在人群中较为孤立,不合群,自我价值感极低;爱和安适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并且否认自己没有得到满足的事实;对他人感受不敏感;童年时曾经受到各种形式的虐待,或是缺乏亲情。
值得一提的是,暴力家庭中,虐待妻子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孩子目睹母亲受虐,心理创伤不亚于亲身受虐。
暴力如何毁掉一个孩子?
1. 死亡恐惧
对幼童而言,成年人就像是无法战胜的巨人。当自己最亲近和崇拜的人对自己挥拳,孩子会感到世界濒临崩溃的死亡恐惧。并且,为了保持父母在心中的形象,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是我的错,我该挨打。”把错误归结在自己身上,才能保证父母的形象不坍塌,才能让没有独自生存能力的自己继续生存下去。
当孩子受到侵犯的时候,第一反应通常是害怕,怕自己会死去,紧接着是被亲人背叛的痛心。最后的反应是愤怒、羞愧和发现自己孤立无援而无助。由于痛苦过巨,个人会变得麻木冷漠。在此浑浑噩噩的麻木状态下,最易养成强迫性、上瘾行为。
2.与暴力难舍难分
大多数童年饱受暴力伤害的孩子,成年后反而会更加与暴力紧密相联。女孩很可能找一个像父亲一样对她使用暴力的丈夫,沉溺在痛苦却熟悉的模式中。男孩则更容易认同暴力,甚至长大后理所当然地觉得男人比女人更优越,男人才是一家之主。他会用父亲对待他和母亲的方式去对待妻儿,这种认同可以帮助他克服小时候的无力感,让他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被父亲压制的小男孩。
少部分人也可能找一个非常软弱、看上去绝对不会使用暴力的伴侣。然而这种反向寻找仍然是由于上一辈人的影响,是不自觉中的被控制。他们很可能因为这一心理创伤,在选择伴侣时,过分极端化,选择了一个并不真爱、只是觉得足够安全的人。
3.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不断受到负面刺激却不能自主自救,就会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无法自由控制的,即使此后有了逃离痛苦的机会,他也不会再行动。
他们会逐渐陷入消极的思想,相信自己的处境已经无药可救,成为“外控归因者”,把一切苦难归于外因,不相信自己能使情况有所改变。
当他们长大以后,他们会认为自己完全无法掌握命运,也没有化解困难的能力,他们会成为软弱无力的人,没有任何斗志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也极易患上慢性忧郁病。
三、话题讨论 ︳你成长中印象最深刻的被打压事件
如果我考100分,他(爸爸)不会说很好,他会说保持这个成绩,下次继续努力。但是如果我考了99分,他会把那1分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告诉我这1分丢得有多不值。
在我看来,只有100分是可以被接受的。1分也不可以扣。慢慢的,我成为了一个不敢犯错的人。任何事情我都会很小心,很谨慎。我不敢有自己的选择和立场,不敢创新,也不敢为错误负责任。
张无忌是我的,92年
我等我妈开完会去逛街,说好了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结果开了三个小时。我就开始抱怨,没想到我妈当时啥也没说直接就是一耳光。那年我已经18岁了,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她用这种方式对待我,后来也没有给我任何解释。
阳光小嫦娥,94年
我家有三个小孩。我哥大学毕业后签约的工作我爸不满意,于是想方设法让他毁约了。我自己填志愿的时候,我们的意见也产生了分歧,结果我爸完全没和我商量,直接上电脑给我把志愿改了,强迫我去了一个我根本不想去的学校。
顿顿的脑残粉,93年
青春期的时候,不许我打扮,还天天用非常真诚的口吻对着我感叹:你为什么这么丑!我非常伤心,而且一直觉得自己很难看。
长大以后,我发现我非常在意外表,完全没法接受自己素颜,而且也很在意别人的外表,我都不愿意和丑的人有联系。
后来我跟我妈提起这件事,她说是为了防止我青春期谈恋爱,故意要给我灌输我这种观点,人丑就会多读书。
excuse me?
天高云淡,86年
我小时候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从小我家人对我的教育就一个字:打。调皮捣蛋,打;和小伙伴闹矛盾了,打;顶嘴,打。什么道具我都尝试过。
他们真的相信不打不成器。而且打了还不许哭,哭意味着软弱,不男人,我越是哭,我爸就打得越狠。
现在的我其实反而挺反叛的,18岁成年之后报考学校就是往远了填,很多事情我都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丸得佛,90年
不许张扬,不许开心,不许发生冲突,什么都得按他们说的办。
我作为一个人类,我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的。但是因为我是一个小孩,在生存上没法独立,他们就以此要挟我,让我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你不听话你走,你别回来了。”
现在长大了,独立了,真的离家很远,不常回家了,他们又开始采取柔情攻势往回捞,说我“娶了媳妇忘了娘”,作为儿女,有时候我也觉得真的也很无奈。
希望我以后不是这样的父母。
雨天晴知己主义观点
我们已经无法改变我们的童年,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抚慰自己的伤痛,并且不再将这些糟粕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