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现有集体林场一个,有库容40万方小(二)型水库一座。更为独特的是2万多棵柿子树遍布村落与田园之间,其中百年树龄的柿子树就有600多棵,被专家称为“柿子谷”,可塑性极强。市两圈办向中国绿十字会和省发改委发展战略办相关领导推介,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前期规划团队已进驻该村。该镇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指导和支持下,重点投入建设桃源村。按照中国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院专家们提出的“风貌古朴、环境整洁、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要求,力争把桃源村打造成全国绿色生态幸福村的示范点。
武胜关是全国九大名关之一,附近山峦叠嶂,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巍巍武胜就坐落山清水秀、古朴典雅的小村——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
关脚下的桃源村四面环山,居中地势平旷,一条溪流将村落一分为二。溯流而上,9个自然湾落如珠玉散落,次第排开。
在村落与田园之间,一株株大树挺拔直立,这些树木多是柿树。全村有2万多株柿树,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有600多棵。当地的老人说,村里最年长的“柿王”树龄超过500岁。
上世纪初,桃源村植被茂密,桃、李、柿等果树成林。这里还是商埠要衢,一条青石商道穿村而过,来往商队川流不息。因这里桃树多,春天桃花艳如红火,有开运旺财之意,人们就把这里叫成了桃源村。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桃树、李树、柿树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砍掉了,仅存部分柿树及少量桃树。
桃源的柿树主要品种为磨盘柿,以果大且形似磨盘而得名。桃源空气清新,溪水清澈,土壤肥沃,所产柿子皮薄色鲜,味道甜美,还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健脾益胃等多种功效,远近闻名。
每逢秋季,柿子成熟,一棵棵柿树上有如挂满了小红灯笼,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别有情趣。一位文化名人到桃源观光后,即兴赋诗赞叹:“一派风光不染尘,果甜犹寄百年情。赏秋客至惊呆眼,谁点桃源万盏灯。”
漫步村内,石屋、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臼、石桥、石路……仿佛进入石头构筑的世界。村里有200多处保存较完好的石屋。这些石房子,是当地村民就地取材,用大大小小的山石垒砌而成,时间长的有200多年,最近的也有50多年。
桃源的石头历经岁月沧桑,无声地记载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历史典故。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清咸丰皇帝御赐“孝子碑”的故事了。
相传,当地一位叫孙锋的小伙子侍奉母亲甚为孝顺。一次,孙锋的母亲病危,他采药回家后听说用儿子肉做药引子可治好母亲的病,二话没说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片肉作了药引,母亲服药后身体得到康复。咸丰皇帝听闻此事,大为感动,即下旨刻碑褒扬其孝子精神。孙锋的身影已经远去,但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诵,融入了当地孝文化,被人们继承和弘扬。
村内的双石井颇为神奇。村里一位90多岁的老人讲,双井为阴阳井,南为阳井,北为阴井,两井相隔2米。旱涝两季,阴阳双井井水不增不减,水质均清冽甘甜。
2012年,桃源村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绿色幸福村”建设试点。市里对村内的2万多株柿树进行了妥善保护,还着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植树4万多株,栽种花草2万平方米,油菜1500亩。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桃源的石屋精心予以修缮、维护。这些石屋原有的建筑风格得以保留:依然采用石块垒砌,线条流畅,造型典雅;门窗古色古香,图案精美,焕发出古朴、纯真的迷人风采。
桃源的美景,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游览,村民办起10多家农家乐。游雄关古寨、品孝子文化、观万株柿树、赏百年石屋、吃乡村土菜、住农家小院。服务项目独具特色,游客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2013年11月,桃源村被纳入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2016年被列为随州古村落保护名录之一,桃源,这块久藏深山的璞玉,将焕发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三、随州随州市洛阳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
随州市洛阳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九口堰位于白兆山脉中段。纪念馆主要以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的指挥中枢,在新四军第五师抗战史上处于重要地位及历史发展过程。
主要是为了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业绩,随州市于1982年修建了九口堰纪念馆。湖北省人民政府将九口堰五师旧址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08年初,又被纳入中央免费开放名单的愽物馆范围内。1984年10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亲笔为九口堰纪念馆题写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的匾额。
纪念馆房屋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纪念馆为中心,周围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新五师兵工厂、被服厂、战地医院等十多处革命旧址。
纪念馆房屋全部按原貌进行了恢复,结构坚固,纪念馆现有四个展厅,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古老的图片真实再现了1939年12月至1942年6月、1945年4月至9月,李先念率领的新五师在这里创立、组建、发展、壮大的战斗历程。锈迹斑斑的手榴弹、手枪、大刀等战斗实物让人们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激烈;马灯、纺车、织布机等生活用品让人们体会到当年生活的艰苦,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五师官兵乐观向上、追求光明的不懈精神。纪念馆同时复原陈列了李先念、陈少敏、刘少卿、任质斌等领导人的办公和住地,供人们参观瞻仰。并在后山修建了烈士塔、烈士公墓和黄春庭烈士(原抗大十分校校长兼政委)墓、供人们凭吊。
纪念馆在2004年经过大的整修和充实文物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成倍增长,每年清明节、七一等节日前后,都有很多青年、学生来这里祭扫烈士墓、瞻仰先烈,举行入党、入团宣誓。自1982年建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已成为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市曾都区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