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1837年-1921年),是19世纪首批记录中国的专业摄影师之一。
1868年,汤姆逊抵达香港,并在皇后大道上建立了一个工作室。1870年至1872年期间,他到大陆拍摄,足迹遍布广东、海南、福建、南京、北京、天津等。1872年,他带着3箱玻璃底片返回英国。汤姆逊拍摄了包括新娘在内的大量女性照片,罕见且珍贵。
汤姆逊拍摄了多位身着盛装的满族新娘,但他对这些新娘的未来生活并不乐观,他说,新郎新娘对婚姻几乎没有发言权,没有让人心神荡漾的恋爱过程,一切都由双方父母包办。这位新娘忧郁的眼神,正好反映了摄影师的担心。
北京穿礼服的满族新娘和她的仆人,1871-1872年。
根据满族的风俗,女孩14岁就可以订婚。满族婚礼过程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礼仪。不过,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新娘的服装是清一色的红色丝绸或棉质礼服。
这位新娘身着典型的满族服饰,脸上敷着厚厚的粉,几乎看不清五官。一般来说,父母会找媒婆来安排孩子的婚事,婆家会要求媳妇符合四个标准:一要性格温和,二要寡言少语,三要手脚勤快,四要身体健康。
由于当时的中国广泛存在着男尊女卑和包办婚姻的现象,汤姆逊评价说“(新娘)与其说是为人妇,还不如说是为人奴”。
新娘的嫁妆根据贫富,多寡不一,基本的包括:七到三十双绣花鞋、三张桌子、四个衣橱、四个衣箱、四个匣子、两面镜子、两个铜盆,以及盥洗架、茶壶、梳妆盒、多宝格、托盘等。
结婚当天,即便并非官员的新郎也可以穿上官袍,以示这种婚姻关系得到官府的肯定,同时显示丈夫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力。
结婚第九天,新媳妇要为丈夫缝制一条内裤,以“宝裤”之音取“宝库”之意。
两把头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在头顶上梳成一个横长式的发髻,用一根约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大横髻(又名大扁方),贯于发髻之中,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扁髻,压在后脖领儿上。这样,发髻便无形中限制了脖颈的随意扭动,使人走起路格外庄重。
汤姆逊观察到,直视镜头的婆婆在家庭大事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而站立的儿媳不仅要侍奉好丈夫,还要看婆婆的眼色行事。
前往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