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文旅]陪朋友游洪山
荆戈 TO: 2013-6-10 16:44
&:11851+
陪朋友游洪山
2013年02月15日09时52分
    2013年02月13日是农历蛇年正月初四,根据我们之前的邀请约定,加之先一天的再次确认,我的一位在远方工作,归随过春节的朋友将携妻带子,来洪山游玩。
    事先,经过斟酌权衡,约请到本地的一位适宜的人士闻君作陪,简单规划了一下行程,就静候贵宾到来了。
    朋友八点半从随州出发,九点半我打电话询问,朋友说已车至桂花地段了,一行四人,由他的一位同学王总亲自驾车随行。
    我立马催促闻君,闻君说正在喝一碗米酒,才喝了两口,喝完就开个面包车到约定的地点——我家楼下会合。
    我来到约定的地点稍等一会,就见朋友的车到了。下车一通寒喧,闻君也来了。我们商量了一下,因王总的小车坐不下六个人,就把王总的车停在我家楼下院子里,换乘闻君的面包车。同乘一辆车,既热闹,又方便,且环保——不亦美哉!
    上了闻君的车,一路向东,朝着琵琶湖驶去,沿途介绍指点一些景观,谈谈笑笑,其乐融融。
    抽空,联系中午的就餐,先是联系“谭家大院”的孙老板。这个乡村宾馆是洪山自然环境较好,饭菜风味最佳的宾馆,洪山人接待重要客人,多选此处。孙老板说他那里是初八才开始营业,只得作罢。又联系“名人堂”的郭老板。这个家庭餐馆是洪山家常风味最浓的餐馆,一直由老板夫妻两人亲自主厨打理,其“干锅鸡”、“大筒手工烟熏香肠”是他家最畅销的主打菜。还好,这个餐馆已开张营业了。把菜点好,定好就餐的大概时间,我们已来到了琵琶湖大坝上。
    大坝之上,风和日微,冬景亦美。早有百十游客三三五五在各自玩乐,欢笑拍摄,自得其乐。同行的朋友们也早已拿出各自的摄像机、照像机、手机忙起来了。
    车再行一阵,来到溢洪坝,“琵琶湖风景区”的门岗正在上班履责。此岗的职责就是对不在景区就餐、消费的游客收取门票费用。
    我们下车,说明情况,又跟景区管理处的夏经理打通了电话,就放行了。
    进入景区,景色更美,因保护得力,林木更茂,自然景观再加之一些人文景观、配套建筑,使整个景区颇具吸引力。还有一些未完工的建筑,可能是因为春节放假的缘故,正处于停工状态。相信在建成以后,游客们在这里会玩得更加地开心。
    景区里游客不少,多是外地的,浮生偷得半日闲,走走看看、谈谈笑笑,欣赏风景,好不惬意。
    在停车坪停好车,我们一行六人径赴游船码头。因为朋友的爱人久闻“火山瀑布”之名,特意要来实地亲见。我们六个人,穿好救生衣,正好坐满一艘快艇,艇声隆隆,划破波涛,向琵琶湖东南方向驶去。
    湖里有许多野禽,既有自北方飞来越冬的候鸟,也有本地留鸟,在湖里快乐地嬉戏觅食。快艇驶近,打破了原有的宁静,野禽振翅起飞,划起一道道优美的线条,在空中构成一幅水墨丹青,我们的目光随着它们的飞翔升向空中,心儿似乎也随着它们扇动的翅膀一闪一闪地,灵魂也得到一种出窍般的升华……
    快艇在湖面疾驶,冷风扑面,却不甚寒,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吧?哦!已立春数日了,不知不觉已是春季了,虽是初春,却依稀能在冷风里品出一两分春意,冬季寒风的肃杀之威已大大消减了。游目四顾,湖区景色尽入眼底,见群山莽莽,水波荡漾,野空寂寂,别有韵味,令人心旷神怡,荣辱皆忘。
     近了!近了!随着朋友爱人的一声娇呼,“火山瀑布”向我们迎面而来,亿万年前的凝固依旧是那样地摄人心魄,溶岩冲刷过后的沟壑呈现的是一种残酷过后的震撼,令人肃穆,不敢叹息,只有不停地拍摄、拍摄……
    快艇稳稳地停靠在岸边的铁制浮箱码头旁,我们顺序而下,仔细近看品鉴评论一番,抬步上山,踏着修砌过的路径,循着略显破旧的标识,向着火山口而去。沿途,林木茂盛,古藤纠结,怪石嶙峋。我们努力辨识着各类树木、野草、藤蔓,并给一直生活于城市,罕临山野的朋友的爱人以及他们的儿子“小石头”作介绍。
    寻寻觅觅,谈谈说说,走走歇歇,拍拍摄摄,经过一段跋涉,到达山顶,达而气粗。驻足少息,穿过用火山石块堆砌的“山寨”围墙,徐徐下行三、四十米,终于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火山口”。“小石头”见之,顿时兴奋了,抢先走在前面,对着那块介绍石碑近距离细细拍摄。大人们当然少不了大发感慨,叹世事之沧桑,自然界之鬼斧神功。
    环顾四周,见其他的山上也有类似的景观,稍小规模的“火山瀑布”很有几处。推想这个地区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个火山喷发区,有数个“火山口”在喷涌,不过大小不一,规模差异罢了。我说火山喷发不过就像是煮稀饭——到处冒泡。大家想像了一下,表示同意。那个朋友更近一步形容说是好像是煮稀饭而水快干了,就见锅里鼓起气泡,“突突”冒烟。众人稍加品味,觉得更加生动形象。
    观赏一阵,踏上归程,下到码头,请开快艇的师傅帮我们以那片最大最完整的“火山瀑布”为背景照了几张合影。上艇后,“小石头”特意请师傅把艇开着,绕“火山瀑布”慢慢地绕了个圈,细细地拍摄了许多影像。
    随后,快艇一路疾驶,劈波斩浪,返回原发码头。上岸脱下救生衣,站在岸上,就见我们的快艇所撼动的波浪还在一波一波地推向各个库汊,浪型优美,缓缓而去,久久不息。朋友说在摄氏4度的温度时水面的张力最大,波浪的形状最美。我们也不懂,他这样说,我们姑妄听之,谅来不假。当时气温大概也就是摄氏4度左右。
    坐上面包车,由琵琶湖东南角来到西北角,这里有原“老随州市三中”(现随县二中)的农场。因为朋友和王总都是三中的学生,在三中就读三年,多次在这个农场参加劳动,留有不曾磨灭的记忆。这次我就特意安排他们来故地重游,想必他们的心情会很激动,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这个农场早在十年前辗转变卖了,现名为“家乐山庄”。车子减速驶过,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在农场边界的洪山镇镇区自来水取水口处下车,四下观看一番,抽根烟,聊聊天,稍作休息。
    告别琵琶湖,闻君驾驶面包车返回洪山镇区,沿东河堤路来到“老随州市三中”,下车进入校园。朋友和王总就读时的建筑一间也没有了,已全部拆去改建了。甚至连那时的树木也未留下一株,校园的葱葱绿色,都是“刘郎去后栽”。校园的大门,也改了门向,由那时的朝东而开改成面南了。除了校址未变,其余都已物换景非了。他们两人看了,不胜感慨。想在布置在球场边的展示榜上寻找老师们的照片,当然是未能如愿。倒是看到一个昔日的三中同学赫然在榜,原来他已在这个学校任教多年了——真是风水轮流转,世事变化大哟!
    看看时间,约定的就餐时间差不多了,驱车来到“名人堂”,喝了几杯绿茶,菜就上了桌,“干锅鸡”、“大筒手工烟熏香肠”、炖土鸡蛋、炒泡泡青菜、糍粑“黄尾巴鲢子(学名为细鳞黄尾鲴)”块、炒“面椒子”、腊味猪腿火锅等几道本地特色菜肴是老板娘的手笔,作得色、香、味、形俱佳,宾主六人吃得津津有味,满口称赞,大概并非完全是出于礼节性的客气,至少是兼而有之吧——嘿嘿。
    遗憾的是垫垫皮(即地耳)、黄丝菌等山珍因无材料,作不了,略感不足。
    虽有驾车、连醉等诸多刚性理由,一瓶炎帝神曲酒也在固辞与苦劝的斗智、比勇,较量、博弈中进入了五脏庙。
    酒微醺,饭菜饱,收拾整顿一番,驱车前往新阳玉龙温泉。
    途经南门岗,在“二月风”公司参观了一下,浏览了公司葛文化展示厅,见识了葛文化雕塑、杵臼、扁桶、葛鞋等物件。“小石头”和他的妈妈从未见过,大为惊叹。又在产品展示厅参观了一遍,观看了各类葛产品。在公司原材料仓库,看到了大大小小的新鲜葛根,有一个最大的葛根重约八、九十斤,我奋力把它从葛根堆中拖出来,使劲把它竖起来,高度足有一米八,“小石头”兴奋地与它合了个影,高矮基本相等。
    整个过程,公司老总的爱人一直陪同着我们,适时作些介绍,十分热情。
    重新上路,车行十余里,就到了新阳,自正门而入。客人们对景区正门距离路边太远很是不解。我和闻君就把这是一种祈禳之法,大概是由风水师决定的对客人作了解释。客人听了,笑不可支。
    来到主建筑门前的停车场,就见车位堪满,游人如织,南腔北调,叽叽喳喳,喧喧嚷嚷,好不热闹。留意了一下车牌,除随州本地的以外,还有很多是来自襄阳、武汉及河南的,其他省份的相对少些。
    在停车场稍下的一块平地上,一个老汉在耍猴,他执着一根鞭子,指挥着四只大小猴儿作各种动作,以博取围在四周的观众们的爱心打赏。
    我们距离耍猴场地约三、四十米,未走拢去。“小石头”遥见猴儿们被主人呵斥摆布,大为不快,告诉我们说他觉得一点也不好看——太残忍了!我们都认为此子宅心仁厚——殊为可嘉!
    游玩其间,朋友的电话不断响起,原来他早几天就与老家亲戚约定晚上去吃晚饭,那边的客人已陆续到达了,主人多次打电话催促朋友早点去。
    此时已是下午三点多了,考虑到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原定去泡澡的安排只得取消——甚憾!只好相约择机再泡,到那时还要去大洪山度假村作消暑之游。
    回到洪山镇区,王总取出小车,客人们把臂言谢,上车挥手,缓缓而去。
    闻君与我依依不舍地送走了客人,相约再备美酒,迎接后续来洪山的随论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我的这篇流水帐,读者觉得如何?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荆戈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