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豆腐村”的变迁
威兔 TO: 2013-6-10 09:08
&:5017+
  过去,在随州城买豆腐,只要随便问一句:“哪儿的豆腐?”很多卖主都会不无自豪地答:“两水沟的!”
  两水沟的豆腐,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记者在曾都区北郊两水社区采访,就此问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周加兵:“两水沟的豆腐好,是跟两水沟的水质有关,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工艺?”
  周加兵笑了:“两水沟的豆腐,是人多地少逼出来的。”
  两水沟,很早就成立了居委会,但农业人口却始终占绝大多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两水居委会,有非农业人口200多人,而农业人口却达1400人,耕地却只有452亩。人多地少,“逼”出了两水人的生财之道。
  “80%的家庭都做过豆腐,我家也不例外,我就做过豆腐、卖过豆腐。”周加兵说,改革开放后,两水人动起了发家致富的脑筋。两水离城近,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种菜卖,地太少;而做豆腐,既有传统的手艺,又投资少、见效快。于是,两水人几乎家家户户做起了豆腐,“两水沟的豆腐”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名义上的两水居委会,成了实际上的“豆腐村”。
  “怎么现在两水人做豆腐的少了?”
  周加兵算了一笔账。做一盒豆腐,要半夜三更起床,辛苦熬夜不说,柴、煤、黄豆都在涨价,一盒豆腐的利润也就几十块钱。有了初步积累的两水人,寻找着更多的致富门道。“离城近、交通方便”的区位优势,被他们一步一步地“发散”放大。
  两水人能很方便地到城里卖豆腐,城里人为什么不能很方便地到两水来买菜?两水居委会筹资兴建了有120多个摊位的集贸市场,既解决了马路市场的问题,给人们创造了就业空间,方便了乡邻们购物,也吸引了一批批来买“正宗土菜”的城里人。
  交通方便,也激起了两水人买车跑运输的热情。从购买农用车、面包车,到购买大货车,几十家农户成了运输个体户。
  不断走出去的两水人,也带回了“信息优势”。大家各显神通,生财有道。养鸡、养猪、种香菇木耳等,都经营得红红火火。尤其是土地金贵,两水人利用土地就格外动脑筋:种香菇木耳,已发展到相对偏远的村子去租坡岗地;要用地,就经营利润丰厚的产业,在居民李敏的兰草园,1.5万盆惠兰、1000苗素芯长势喜人,其价值也远非种植其它农作物可比。
  因道路改造、建房等基本建设的需要,两水居委会的土地越来越少,人口却在增加,而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集贸市场生意兴隆,商家店铺提档升级,连“乡镇级”的北郊卫生院,也落户两水。昔日的“豆腐村”,逐渐发展成一个越来越有“人气”的小集镇。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威兔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