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编钟之王”曾侯乙添新谜
荆戈 TO: 2013-6-10 09:04 阅图
&:7865+
新华网武汉9月8日电 (记者廖君、刘阳)“大钟沉沉声如磬,小钟细碎凝秋露。大小呼应天籁和,夫子沉醉食无趣……”这是民间流传的《编钟歌》中的句子。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编钟——曾侯乙编钟,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住”了3100多天,将于半个月后,在“新家”与观众见面。9月7日,湖北省博物馆文物搬迁进入重要一步——正式对曾侯乙编钟拆卸,并将其运往新建的综合陈列馆。这意味着从8月13日开始,湖北省博物馆近40天的万件文物大搬家即将结束。

    8名壮汉拆下最重的一口钟

    7日,搬迁现场。曾侯乙编钟搬迁负责人马业平告诉记者,曾侯乙编钟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由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青铜编钟分三层悬挂,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一件(傅字改成“金”字旁)钟,共65件,总重量2500多公斤;全套钟架有320个构件,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

    由于全套编钟重量大,而机械设备无法进入馆内,此次湖北省博物馆共动用30多名专业人员及10名武警进行人力搬迁。在编钟拆卸过程中,执行的是先易后难原则,即最先取中层的钟,再取上层的钟,最后取下层的钟。钟取下后,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一一用海绵层层包裹,放进防震小推车中,由武警送到新的综合馆里。工作人员介绍,其实每只钟的形制、铭文都有所不同,就算在运输中不按顺序操作,专家们在后续的安装中也不会出错。

    整个拆卸过程,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钟架下层一组的第一口钟,这口钟重达203.6公斤,是65口钟中最重的。记者看到,该钟顶端的挂钩悬挂在一对铜虎上,这对铜虎对面而立,双爪紧扣,正好紧紧“抱”住横梁。为了安全,2位工作人员在上面负责拉出这对铜虎双爪间的活动横销,下面的6名工作人员小心托起钟体。不到一分钟,上面的横销拉开了,下面的工作人员立即一起使力将钟取下并抬放到地上。从他们急促的呼吸、沉重的脚步中感觉到,拆这口钟相当费力。

      编钟发掘往事

    据了解,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在曾侯乙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其内容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专家学者称之为“一部不朽的古代乐律学典籍”。

    提起当年发掘编钟的过程,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激动不已。1978年2月,驻随县(现随州市)某部队扩建营房,在一个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施工负责人遂下令停工,并向县委汇报。紧接着,湖北省博物馆组织考古人员赴随州实地勘测。

    勘探小组发现,这片“褐土”面积达220平方米,是个“超级古墓”。完成现场清理工作后,考古人员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起吊墓室椁盖板的难度让人始料不及。47块椁盖板均由60厘米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米,重约4吨。情急之下,临时开来10吨大吊车上场应战,几经周折才成功。椁盖板揭开后,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藏满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文物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浮在水面上。  

    当工作人员清理出这些浮棺并往外抽水时,随着水面的下降,三段横梁和一根木柱浮现,浑浊的水面下看不清是何物。这时,一名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爬上跳板,趴在水面上方顺着横梁往下摸。“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小伙子兴奋地喊。人们惊喜万分。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罕见珍宝终于重见天日。

    据考证,这是一座战国早期墓葬,墓主人姓乙,是曾国(今湖北省随县、枣阳一带)的一个诸侯,于是这套编钟被称为曾侯乙编钟。

     新谜待破解

    明年是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30年来,这套总重达4421.48公斤的“国宝”经过数次搬迁拆卸,但它更多时候是静静伫立在一个特制的巨大玻璃罩内。  

    据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陈列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拆卸及搬运安全,两个多月前,专家就开始利用每日傍晚闭馆后的时间,对编钟进行全面“体检”。专家不仅要用酒精对钟体进行耐心擦拭,而且要仔细检查这些青铜器是否新出现了氧化、破损等现象。经过检查和分析,专家得出结论:2400多岁的编钟仍然健康。  

    就是在这次搬家前的“体检”中,专家惊奇发现,65件编钟中的几件小编钟,钟体内腔并不十分对称,却仍能发出美妙的“双色音”。

   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曾侯乙墓》陈列负责人张翔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是在对编钟进行全方位拍照时发现这个“秘密”的。此前,学界多认为,一件编钟之所以能奏出互不“打架”的两个音,与钟腔对称性密切相关:只有钟腔对称性好的编钟,才可以让音律和谐共生。

    他们的新发现否定了这个论断,并使编钟发音的千古之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钟腔的对称性并非决定因素,那么“一钟双音”的玄妙之处究竟在哪里?张翔说,这个秘密还待以后的研究去揭开。

    据了解,以往观众在编钟馆内,只能隔着玻璃罩远观曾侯乙编钟,而不能聆听其美妙的乐音,触摸其身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在新综合馆的《曾侯乙墓》陈列中,设置有5台立体键盘,键盘上的每一个琴键都对应着相应的编钟。只要观众按动琴键,展厅内电子大屏幕上相应的编钟就会摆动起来,并发出美妙的乐音,可以实现观众与曾侯乙编钟的“互动”。与此同时,利用激光全息影象技术合成的三维立体“编钟”将悬浮在展厅。观众不仅可“触摸”它,还可通过“敲击”它“演奏”乐曲。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荆戈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