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省博物馆半世纪 沉淀数千年文明
SCORPIO TO: 2013-6-10 08:48
&:5424+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图为:省博物馆综合陈列馆昨日开馆。 (记者 王威 陈迹 余俐 摄)
  昨天,湖北省博物馆迎来了一个新的跨越。
  54年风雨兼程,湖北省博物馆收藏20万件珍贵文物,汇集荆楚大地文明瑰宝,沉淀湖北数千年文明,辉映着楚国先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折射着一个文化大省的发展之路。
  在东湖路上正式安家
  新中国成立以前,湖北省没有博物馆。
  建国之初,以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科学实验馆为基础,湖北成立人民科学馆,开始着手进行文物的调查、征集、保护及展览宣传等项工作,成为省博物馆的雏形。1953年3月16日,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省博物馆成立,湖北各地陆续出土的文物被收集。
  1954年,省博共接收文献、文物12213件。随着荆门赵王墓、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等相继发现,文物数量日益庞大。
  1960年秋,省博在东湖路上正式安家。远在北京的国家副主席、时年74岁的董必武,亲自题写了“湖北省博物馆”馆名。
  1963年,湖北省博物馆被正式命名,拥有各类珍贵文物 13万余件,馆舍面积 7000余平方米,成为全省文物及其标本的主要收藏保管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有“国宝级”文物 19件
  省博开馆之后,各项考古发掘工作也紧锣密鼓开始了,文博工作者的足迹遍布全省。
  1953年,江陵境内郢城、万城、纪南城等三个重要古城遗址,初步调查工作展开。1965年12月,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在江陵望山一座楚国贵族墓中出土。
  1978年春夏之交,记入世界考古史册的时光来临。在随县(今随州市 )一个叫做“擂鼓墩”的小山坡上,一座神奇的古墓出土了。这是战国早期曾国一位名叫“乙”的国君之墓,距今2400多年。因墓主为曾侯乙,该墓即命名为“曾侯乙墓”。这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共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约15000件。
  1994年,国家文物局文物藏品鉴定专家组鉴定确认,湖北全省有“国宝级”文物 19件,其中9件出自曾侯乙墓。
  2002年和2006年,枣阳市九连墩1、2号墓和钟祥市明郢靖王墓,在省博的主持下相继被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目前,省博馆藏出土文物9000多件(套),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漆器等,尤以屈家岭文化、楚国历史和古代乐器等方面的藏品最为典型。
  构成一个硕大的“品”字
  现在,省博焕然一新,欣欣向荣,8万平方米的馆区,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三座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构成一个硕大的“品”字。
  三大主馆建设花了近10年时间。
  1999年,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落成,陈列着由曾侯乙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曾侯乙编钟。
  2002年,总投资2。33亿元的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启动,这是我省自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年后楚文化馆落成,众多的国之瑰宝放置在晶莹透亮的玻璃展柜里,现代化的灯光仪器,凸现了文物的岁月价值。
  今年3月,综合陈列馆主体工程完工。8月,湖北省经历了5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文物搬迁。来自省博物馆、省考古所库房,以及全省各地市博物馆的瓷器、漆木器、青铜器等近万件珍贵文物,陆续搬迁进入综合陈列馆。
  54年来,省博接待了无数的名人。从现在起,每一个普通公众也可以得到宾客般的待遇。正如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所说,所有人都有权利感受蕴藏在这座城市,以及这片土地上的热血和精神。(记者 李新龙 通讯员 喻少柏)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SCORPIO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