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随州市旧城改造的实践与启示
楚刘飨 TO: 2013-6-10 08:25
&:5641+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领导,树立规划管理新理念,创新城市建设新机制,实施旧城改造新举措,探索出了有效地改造旧城、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新路子,实践的启迪也是深刻的。
    旧城改造应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功能
    城市最易彰显功能的多以政治、文化教育、商贸流通为主,而最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功能的文化、旅游功能往往显得不足。对此,随州市积极探索,打文化牌,建“文化随州”、“特色随州”,积极实践且效果明显。
    ——擦亮炎帝神农文化名片。为彰显炎帝神农文化,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都要在厉山举办隆重的“炎帝神农节”,国内外烈山宗亲会等海内外华人组织组团参加庆典活动。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响亮提出举全市之力,擦亮炎帝神农文化名片。通过外请规划专家编制炎帝神农故里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烈山(厉山)县域经济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炎帝神农风景名胜区风景点建设和随州至烈山(厉山)的旅游专用公路建设,在新近改建的市城区神农公园东大门置立炎帝神农雕像等,都闪耀着灿烂的炎帝神农文化。
    ——擦亮古乐编钟文化名片。1978年夏在城西出土的一套大型青铜编钟,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尊其为“中华乐器和礼器之王”。如何弘扬编钟文化?市政府克服资金紧张等重重困难,在编钟出土地擂鼓墩东修建随州 (编钟)博物馆,将正在修建的随州至烈山(厉山)旅游专用公路紧贴出土地西边,以使两张“文化名片”串联成珠,相映成趣。
    旧城改造应很好地延续历史文化
    果戈理曾经说过:当传统和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旧城区作为城市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和新文明的载体,保留了许多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片断的场所与建筑,包括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风俗、地域特色等,这些都是新城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性且不可再生。因此,必须确立“保护优先”的原则,有效保护历史地段(地域)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传统文脉。
    ——旧城内的遗址应该整体保护。在旧城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存应适当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以展现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以擂鼓墩古墓群、古城址及文峰塔、岁丰桥等为代表的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很好地保护。
    ——古城内遗址遗迹应该审慎予以恢复和重建。市政府在新近改建城市主题公园——神农公园时,恢复飞来土、自来钟、月光池、夜明珠等景观,无不增加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
    旧城改造应有效疏散旧城居民
    旧城改造不可避免地涉及旧城居民的疏散迁出问题。对此,只要规划科学、方法得当,是能做到有效疏散旧城居民,使旧城改造有规有序的。
    ——坚持逢“危”必拆。
    危房,倘若就地重建或改建、联建,其原本固有的市政功能不齐全、建设品质和居住质量低劣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下狠心地逢“危”必拆,见空补绿,不失为良策。
    ——适当搬迁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核心功能,迁出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无疑也是淡化旧城区行政、生产、管理功能的明智之举。近几年,随州市不仅将市政大楼迁建新城区,而且陆续将原在主城区的市国土、林业、财政、粮食等部门迁入新区,将湖北驰乐、湖北天风等大中型生产企业先后改制迁出,使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旧城改造应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
    认真处理旧城拆迁安置问题。拆迁安置是旧城改造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高度重视群众利益的保护,不论是房屋置换还是现金补偿,不论是异地安置还是迁入新的居民点或社区,都应当尊重群众,多为群众就业、居住着想,切实解决群众困难。2007年,随州神农公园改扩建时,对一期拆除的200多户老居户,实现全部集中外迁至新的规划居民点,既实现了外迁腾地,又很好地改善了原住户的居住条件,居民、政府、社会都满意。 (作者系市规划局副局长)
□ 张轶能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楚刘飨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