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李白与寿山月
花语杰 TO: 2013-6-10 06:45
&:4651+
唐开元年间,大约公元727年前后,诗人李白的生命之帆又一次在安陆搁浅。诗人的这次栖居,从原因上颇为后人猜度。是浅滩,还是暗礁?抑或是宿命的安排?是名山,是胜景?还是一段才子与佳人的爱情缠绵?
    当时的淮南道小寿山 (今湖北广水寿山)是名不见经传的,与之仅一条涢水之隔的白兆山更是不足为人称道。然而,李白却在这“一水担二山”之间诗意地栖居着,而且一住就是十年。据可靠的资料记载,李白在旅居安陆的十年中,至少有1000个日夜是在寿山度过的。
    一轮明月给诗人做伴,一间陋室为诗人挡风。青灯黄卷,寻常巷陌,李白在诗意的山水间游离。他还在对酒当歌么?他还在慨叹人生几何么?他还在思念远在巴蜀亲人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月光就是寿山的月光,这月亮是1280年前的月亮。那月亮想必是生在中秋之夜,还是在初冬的某个宁静的拂晓。月光水一般地倾泻在寿山的沟壑丛林中,流泻在静谧而从容的涢水上沉睡的片片帆影间。月色如水如银,正透过纸糊的窗棂,温柔地抚摸着诗人的脸,正是这瞬间的温柔,勾起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故乡的亲人还好吗?他们还在思念着我么?哦,他们也一定在同一片月色下遥望着诗人所在的方向,对着一轮皓月,祈求月中仙子为他们传达故乡对诗人的深深祝福。
    如果说《静夜思》是诗人思乡情感的真情流露,那么,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所作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则是李白对人生遭遇的另一种真情表白。诗人李白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但由于性情孤傲,仕途上多有不顺自然是入情入理的。然而,诗人在逆境中没有颓废,而是选择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一个诗人来说,十年的确太长,而对于一个民族的诗史来说,十年则短得不屑评说。而正是这十年,才使李白对诗意的人生再一次做出重要选择。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李白如果活在今世,他还会发现这一轮明月么?
    今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寿山搜寻与诗人有关的所有信息,可是,除了那座仍是突兀的山,还有那些诗人曾游历过的古刹颓败后的残砖剩瓦,我几乎一无所获。
    然而,当我正怅然若失地准备离开寿山时,我却看到了当年诗人看到的那轮明月。我庆幸这种历史的巧合,我深信我从未沐浴过像今晚这样让人心动的月光。
    那月便是寿山月。
朱光娣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花语杰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