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随南大堰坡地名佚闻(一)
威兔 TO: 2013-6-10 05:17
&:177314+
今天谈谈老家的趣闻典故,说一说很有意义的地名:

在我的QQ网友中,有位发小交好的伙伴取名“铁山石”,来源于家乡的一座小山丘——大小铁山,位于随州南部大洪山余脉绵绵山丘之中,其山坳便是我俩出生的小山村——施家洼。

铁山并不太高,据称海拔450多米(无准确资料),但在周围平均海拔100多米的丘陵中间,还是显得突兀耸立,是随南四大名山之一。其余三座分别是府君山、独山、油山。周边稍远一些的名山还有太宿山、相公山、乌山等。铁山是因为解放前勘测可能含有铁矿而得名,而之前姓氏名谁也无从考究。不过,小时侯父亲告诉我,铁山是秦始皇铁鞭抽过来的飞来石,曾让我对它充满了畏惧和敬意。铁山上有许多风胜名迹,如大松坳、龙王坳、清石盘等,山顶上还有60年前战争留下的战壕,老人讲陈大脚女将军曾在此激烈战斗过。

施家洼的得名来源于一位名人——施洪恩,他曾任清朝或者民国初期随州最高领导(市长级),为了养老,寻遍随州大小地方,选择了大铁山脚下的这处所在,砌堰修房,盖起了乡村别墅,清代古民居风格,山村因人而名。别墅采用大理石立柱、雕花木门窗,青砖碧瓦,富丽堂皇,曾是方圆几十里最豪华的房屋。房外用大石围堰,深达10米,弯弯半月形,遥对着大铁山主峰,隐含月笼山势之意。可惜毁灭于文革当中,现在只能存在小时侯的记忆中了。

顺施家洼下行,有一处大的围堰,堰的两边是较大的村庄,住着几十户农家,村子名铁轳堰。轳应该是堰塘的出水口的阀门,一般在水中最深的部位,蓄水时用轳封口,排水时抽轳,古代延续下来的农业水利设施之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因为是当地少有的巨型铁制辘轳,故得名。铁轳堰周边的部分良田,是我爷爷从祖辈继承的遗产,说起来这里是我真正的故居。

施家洼对面山坡下的村庄是秋皮冲,一条狭长的山沟,一溜儿的农田,只有几户人家。听说“秋皮”是农租或者晒干的果皮的意思,村名秋皮,也许是指这里是佃户租种的土地。

半坡位于大铁山的半山腰,解放前住着一户农家,解放后是集体农场场院。有几间房屋,和一口清泉水围成的堰塘。柿子树特别多,大多是几十年的古树,密密匝匝。油桐树、兰竹也多,地里主要种植棉花和黄花菜。每到秋季,满山的黄的红的柿子,金黄色的黄花菜绽放,一派田园灿烂景象。半坡这个名字,粗听起来觉得土的掉渣,细品来却也雅的有致。

半坡后面的山脊上有一块宽敞的空地,称之跑马地。这一大片地,和周围山坡不一样,一直以来没有树木长成,只有牲畜们爱吃的青草,所以很多牧童喜欢把牛羊赶到这里。随州很少有马,跑马地也许是村民的一种意会。

杨树河是流经村子的唯一的水流,是长江的支流府河的支流的支流。河道不宽,河流蜿蜒而清澈,小时侯我们经常到河里捉鱼摸虾。记得80初期,有一年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淹没了周围的农田,也淹没了河两边往来的小桥,黄昏时分,上百个初中小学学生结伴溯流上行二里路,才找到一座大的拱桥过河回家。那时侯,我才小学三年级,牵着姐姐的手,跟随昏黄的油灯,随着大队人马,河南河北人声鼎沸,呼儿唤女亲情喧哗,感觉很是雄壮而温暖。

大堰凹和小堰凹是因为有两口如对称的双眼的围堰而得名,自古来就少有人住。堰塘水波清澈见底,四周山坡长满了松树和栎树,四季常清。这里也是我父母长眠所在,每当清明时节,树木间杂生的映山红姹紫嫣红,分外娇艳,也许是寄托了我们的一份赤子之心,献给父母的一点怀思祭礼吧!

其他的地名还有绿豆冲、白鹤岗、团山坡、拦住堰等等,出来时久,记忆生疏,有些地名和来源渐渐遗忘,未忘的还是乡情,以及在家乡的土地上成长的足迹。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威兔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14 条评论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