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从随州文化发生发展看地域文化融合--包毅国
花语杰 TO: 2013-6-10 01:02
&:4535+
(本文转载于包毅国的个人博客)
一、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具活力的元素。

地域不是简简单单地弄清地方的位置、物产、地形,而是探寻人类在这片地域怎样生存。人类在这种探索中就形成了文明。因为人类在适应或征服山水的过程,采取了各不相同的手段,这各不相同的手段来源于人类生存的需求和人类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天地的可视、丰富、神秘,引发人类的想象,也诱导人类去适应或征服。适应或征服的前提就是认真观测,早期的人类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观测周边的山水、或以自己的生命经验认识山水。因为中国山水的巨大差异性就必然产生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人类对地球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认识,随着人们科学知识的积累。宇宙大爆炸的学说逐渐被人们接受。这个学说证明物质的运动比较接近真理。我们初步知道,地壳不是完整的整体,而是由大小板块构成。物质的运动让板块相交的地方发生错动、碰撞。地壳的岩层出现挤压、扭动、延伸,大地出现断裂、褶皱……

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中国中部的秦岭山脉,这条山脉的存在为中国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完美而足够的空间。因为这条山脉区隔和分割了中国的两条大河,这就是长江与黄河。中国的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

纵观人类文明,唯有中华文明能延续5000年而且能健康成长,与这个空间有关。我们曾惊叹古埃及文明,但尼罗河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仅有4万余平方公里;我们也曾赞美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文明,但两河文明的中心区域也只有10万余平方公里;我们还赞誉过古印度文明,但恒河适合文明成长的区域也仅仅6万余平方公里。文明的生存发展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但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人类依天地而存在,天地的形貌性质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人群和不完全相同的生存方式,这就是地域文化产生的原因。地域的广阔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文明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方是天圆地方的浓缩。天圆地方不仅仅是天地的形状描述,而是天地的时空框架和阴阳五行运行的结合。太阳的东起西落,极星的四季变化,人们有了很明显的时空感觉。这种时空感就是天地的一种秩序。人类就是依照这种秩序而生存。

中国文化很早就知道天圆地方不是形状概念。《吕氏春秋· 圜道》记载:

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

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这就是说,天的道是周行循环,地的道是规规矩矩,万事万物各守其位不越规矩。“方”是一种秩序,规则,是一种稳定。那么它的本质就是人文,而不是自然,是我们人类对不同山川规则秩序的认同,对广阔空间秩序的遵从。

天圆地方不是两个形状,而是两类秩序。一是天的周圆运转循环,二是地德厚重稳定。这就构成对立的复杂关系。人类在静稳沉着的土地上生存,听从天命,这种对天地秩序的遵守就构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史记·天官书》中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宦,在人象事。”天和地是精与体的关系。天是精华之气,地是与天对象的“象”。天的运行虽然一致,但地有万象,必然“象”有不同。于是古人把宽阔的中国进行了分野。分野理论十分复杂,但却具有地域的丰富性。

实际上,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因素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每一个生命都被这四个自然因素烙上深深地印痕。仁者乐山,是因为山的崇高险峻,沉着稳定,必然影响人的思想成为仁者;因为水的奔腾、流动、圆融变易,也会让人感觉到水的柔性和智慧,也就有了智者乐水。北方的气候寒冷干燥,只能种植旱耕作物,高粱、玉米、大豆、白面与北方人的魁伟和刚健的体魄有密切的关系,这就为他的勇敢与剽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南方湿润潮湿的天气,必然为山川提供足够的水份,密布的河流、纵横的湖泊,只能为机灵和敏捷的心性提供温床,这就是智者的基础。尽可能在较小的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只有种植水稻。大米仅仅是养育了南方的灵巧吗?水稻的生长特性必然逼迫人们探索这种植物的最高产量,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水稻生长的最大特征是离不开水,这就需要土地的平整和堰塘的修筑。这就不是个体的力量所能完成,群体的力量需要聚集在一起,必然产生一个召集人。你这个召集人把大家聚在一起,大家凭什么听你的?服从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惧怕,二是敬重。慢慢人们体味出,唯有敬重的力量才能把这种聚集的力量弄得更紧密。这就产生了道德。人家听你的话,是因为听你的可以沾到你的光,而且你真心实意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大家。这样就产生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就是爱。

秦岭的存在隔开了中国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形成了黄河以北的狩猎采集区域文化,旱作粗放种植区域文化,稻作精细农耕区域文化三大区域。不同的历史文化学者把这三大区域划得更细更小,更精致。我以为每种划分都有自己的道理。因为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尽相同,就可能孕育不尽相同品格的群体,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与世界的其它古文明最大的不同就是地域文化的丰富。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能便易地走进一个大局面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和比古埃及、中东两河流域及古印度的不同,是有一个完美的空间。不象这些文化始终限制在一个很小的面积里(钱穆《中国文化导论》上海三联书店)。

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中国文化从发展时就有自己的文化谱系。因为中国地域的广阔,为各种不同的族群生存提供了雄厚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它的多元性统一发展的态势。因为族群的繁衍和扩大,必然让不同的群体寻找更大的空间,各种不同族群互相影响、冲突融合,让众多的的小族群进入了大族群,每个不同族群都有自己的优势,当他进入大族群,其实就是为大族群提供了营养,让一个伟大民族显现出一种成长的态势。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还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民族就是在这几个共同中形成。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花语杰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