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情糸家乡随州
金戈铁马 TO: 2013-6-10 01:01 阅图
&:9156+
情糸家乡随州
作者:徐光忠
  我离开家乡随州虽然已经几十年了,但思乡的情愫却依然如旧,眼下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与日俱增。家乡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都关联着我的乡情;还有那山那水,那人那狗,也时时在脑中盘桓。这就应了人越老越恋旧越老越爱回忆过去的说法。
浓浓乡音难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40年前,十几岁的我投笔从戎,离开家乡,南北漂游,最后定居襄樊。回首往事,自己和自己比较,我身上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变了,还有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变了。变化最大的是容颜衰老,两鬓斑白。然而正如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 始终不变的是那未改的乡音。
  我的乡音,过去称为“随县话”,现在改称为“随州话”了。但无论行政区划名称怎样变更,我那独特的乡音却没有一点改变。在外几十年,我的乡音给我既带来不少欢乐,又给我带来了些许苦恼。日常生活中,我和我的老乡们只要一开口,那独特的乡音便会被同事当作调侃的笑料。好奇者、模仿者有之;嘲笑者、讥讽者亦有之。更有恶作剧者,将我的乡音中独特的字音加以渲染和夸张,以此为乐。如“坐火车(ca)上北(ba)京,遇到几个老革(ga)命,老革(ga)命对我很热(rua)情;到百(ba)货公司扯(ca)白布,扯不到白(ba)布扯黑(ha)布,没有黑(ha)布扯(ca)格(ga)子布。”有好事者煞有介事地分析说,随州话有些字音该张口的没张开,比如把妈(ma)念成妈(mo);不应张开的又张得太大,明明是北(bei)京偏偏念成北(ba)京,把韵母搞错了。往往到了这个份上,我索性顺水推舟地自嘲道:是这(jie)样的,老师教普通话念的是:“绿(lu)呀绿(lu),绿(nu)色的绿(lu)。”结果是越教越糊涂。这种自嘲倒使听者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和老乡们的几丝无奈也就在笑声中化为欢乐了。
  近年来,国家强调公务员要讲普通话。这给乡音不改的我出了个大难题。平时我满口乡音,就连在台上讲话,上广播电视也依然故我。早些年我在襄樊市广播电视局工作,一年一度的播音评比和播音培训更使我这个分管领导处境尴尬。还有发生在前不久的笑话: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同老外打交道。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汉语说得十分流利,发音也很纯正,能直接与我用中文对话。问题出在老外学的是普通话,没学过随州话,听不懂我的地道的随州乡音。一句Sorry(对不起)之后仍要由翻译出面沟通。
  几十年来,我为什么乡音不改呢?面对家人、朋友和同事我应该怎样回答呢?一方面是因喝家乡水长大,乡音难改,另一方面是浓浓的乡情使我难以割舍。而更重要的是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家乡一直使我引以为自豪。神农故里名扬四海,古乐编钟震惊世界。真可谓物华天宝,地灵人杰。
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楚争霸长达数十年间,随国国土虽小,但无论是强秦还是霸楚,却对这个有着独特语系的小国莫能奈何。后来便有了“汉东古国随为大”之说。有专家称,随州话是保存古语音最多的方言语系。这也是我这些年来在人们的嘲笑和讥讽中仍坚持乡音不改的原因之一。我将原汁原味的随州话讲到今天,并不是我比别人笨。究其原因是骨子里有一种对古老国度的敬仰,对先祖们的崇拜。这种独特乡音是古老随国文明的历史传承。我为我的随州话而自豪,我爱乡音。
五花八门的土语和“口碑”
  随州是水稻产区,劳动强度相当大,一到插秧季节,农民成天躬腰驼背地在秧田里忙活路。为了排遣疲劳,农民相互之间喜欢对秧歌,而以地名对秧歌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像搬梯子剩饭——高城(剩);扁担上放鸡蛋——淅河(稀糊);不用花钱尽管喝——凉水(两水);厕所里面做生意——茅茨畈(贩)等。有的还把一些集镇的特点编成顺口溜来调侃,比如环潭的房子,安居的娘子,厉山的老子,淅河的婊子;三里岗子捉王八——挨家挨户。其实,这一类的口头弹并不一定准确,而且很粗陋,但那个时侯它却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
  我在《闲话襄樊人的困惑》一文中,曾说过襄樊人的口碑是“球”,那么,随州人的口碑是什么呢?我以为随州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口碑是“鸡巴”。襄樊人说“球”不文明,随州人说“鸡巴”就更难听了。“鸡巴”有几层意思,一层是它的本意,也就是男人的性具;一层是引申义,引申义有实词虚词之分。实词多数是作否定词“不行”、“搞不成”,虚词有形容、强调的含义。以好为例,说好就是一般性好,说“骚好”意思是很好;说“骚鸡巴好”就是好得不得了;说“日鸡巴好”就是好到顶了,世上没有比它再好的了。由此,襄樊人常常调侃我说:“随州的‘骚鸡巴’好吃(qi)”。由于地域关糸,襄樊与随州的语言相互也有一些影响,有些随州人在发脾气时说:“扯球鸡巴蛋!”。本来只是“扯蛋”两个字,他在这句话里把襄樊的口碑与随州的口碑合在一起表达他的愤怒之情,使语气显得更为强烈。
  在我的家乡随州,还有这样两个笑话:一个是说有个女部长写了一个要求扩大炎帝神农故里的报告,去找领导要钱,领导看了后很轻松地说了句“鸡巴”,女部长虽是外地人,但长期在随州工作,随州话她清清楚楚,她知道领导的意思是搞不成。随后她把数目减少一些,又拿去了,领导看了后又说“狗鸡巴”,很明显,“狗鸡巴”还不如“鸡巴”,更搞不成;隔了一段时间,部长对报告作了较大修改送上去,因财力紧缺,领导说“狗鸡巴毛”,这就又进了一层,彻底搞不成了。这些话只有随州人或长期在随州工作的人才能听明白;还有一个笑话是四清运动时,襄阳地区文工团有个领导到随县搞四清,他对随县方言十分不习惯,闹了许多笑话。有一次,天下大雨,一个小伙子大声喊叫:“大鸡巴雨来了!”由于口音的原因,文工团的同志听成了“大鸡巴入来了”,感到非常剌耳,多年之后,他还对人讲随州话太难要改一改。
  过去我们强调要走群众路线,同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讲的话群众听得懂、愿意听,一些干部跟着乡亲说土话说脏话,大家都以此为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干部文化层次的提高,加之干部的引导和新闻媒体的导向,现在一些过于难听的脏话、丑话比过去少了。我们需要保留传统的文化特色,但我们同时要抛弃一些不文明的语言。我相信,我的家乡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会不断文艺工作者明起来。
民间故事何其多
  在随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当然,最早的莫过于神农炎帝的传说。神农炎帝出生随州厉山,原名叫厉,一生下来肚子透亮,五脏六腑一清二楚。他三天会说话,五天能走路,七天满口牙,三岁时就下地。神农时,人类还处于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缺吃缺穿,缺医少药。厉长大后,尝了几十万种花草,从中分辨了能吃的五谷杂粮,识别了治病的药草。他还发明了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并教人耕种田地,兴修水井。他打的水井,一井打水九井动,井井相通。这个个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但无疑,神农炎帝时代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开始。
  在随州淅河有一种西瓜叫“三道白”。为什叫“三道白呢?是因为这种瓜的瓜皮、瓜籽、瓜瓢都是白的。不仅如此这种瓜特别好吃,瓜瓢是沙瓢,又甜又脆又香,在随州远近闻名,是当地的一个品牌。相传古时侯,有个国王的爱妃喜欢吃淅河产的“三道白”的西瓜,当地官员专门划了一块地,精心种植,供奉王妃食用。王妃病故的第二年,随州一带天遇大旱,淅河旱得更很,已经种下去的“三道白”西瓜颗粒无收。当地百姓十分痛心,担心“三道白”从此失传。有人出了个主意,说王妃爱吃此瓜,她死了不久,肚子里一定还残留有瓜籽,如盗墓挖开,开肠破肚,或许会找到瓜籽。结果乡民冒着杀头的危险找来瓜子,致使“三道白”的品种保存至今。
  在随州市区也有许多传说故事和文物古迹。像名杨四方的随州三宝“飞来的土,自来的钟,翠公桥上铁蜈蚣”。这三样宝除“飞来土”不翼而飞,我没见到外,那两样我都亲眼目睹过,我记得“自来钟”是在实验小学里面一个破庙里,现在不知落在何方?在随州市市区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受乾隆下江南的影响,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各地大兴土木,兴建纪念性建筑,并请名人文人题词作对。当时随州也兴建了两个建筑,一个是八角楼,一个是五眼桥。建好后,随州知府告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号召为这两座建筑题写楹联。告示张贴多日,竟无人敢来应对,最后被两水沟一穷困潦倒的秀才中榜。穷秀才将两座建筑合在一起编了一幅对联,内容是:八角(ge)楼楼八角(ge)一角(ge)点亮诸葛亮,五眼桥桥五眼一眼流水五子输(婿的谐音)。当时随州上下对此联无不表示敬佩。
  光阴似箭,时间移至当代,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暴发了一场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素以湖北粮仓着称的随州,也未能幸免。但是,随州是湖北粮仓的名声在外,拖死了的骡子比马大,随州要作贡献。在国人都在挨饿的情况下,上面要求一平二调,随州要向灾区调粮。当时光化县是个重灾区,经常到随州拉粮食,光化县的粮包上面写的是“光粮”,随州人念成“粮光”,老乡们气愤地说:“狗日的粮食又光了,又来拉我们的活命粮来了。”在那个饥饿的年月,随州人确实勒紧了裤腰带在作贡献。其间有个南下的老县委书记,因对这种一平二调提了不同看法而受了处分。时隔四十多年了,老书记还常提起他当年受处分的事
  随州的故事和传说实在太多了,像擂鼓墩的故事、世界八大奇观编钟的故事、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传说、古墓花魂的传说、随和之珠的传说、春秋时期季梁的故事、断蛇丘的传说以及文峰塔的故事等,由于篇幅所限,只好就此打住,揖取几编供在随州和不在随州的随州人品评。
2006年8月20日于古城襄樊
前往首页>>

特别声明:此贴由论坛会员金戈铁马上传发布,不代表《随州圈》的观点和立场,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该帖主负责;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通知发布者支付稿酬。

暴恐及非法信息邮件举报:cnszlj#outlook.com(#替换成@) 或 站内举报

条评论
相关推荐